研究發展

[研究分享]黃誌川老師分享研究成果 - 從颱風路徑關連到降雨分布與洪峰抵達時間

本校理學院地理環境資源學系黃誌川助理教授與文化大學大氣系游政谷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高解析度雷達降雨資料分析立霧溪流域自2000年以來38場颱風降雨事件,以瞭解颱風路徑、降雨分佈、洪峰時間點之間的關係。這些研究成果在今(2012)年9月發表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期刊,並被評選為Featured Article,同時也是AGU Journal Highlight (EOS Vol. 93 No 47)的論文。 熱帶氣旋是世界上最有摧毀力的劇烈天氣現象之一,在不同的地理區域有其特定的稱呼,在西北太平洋與北大西洋分別被稱為颱風及颶風。可能是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近期熱帶氣旋強度與頻率似乎有顯著增加的趨勢。加上人口密度增加,讓整體社會脆弱度提高。平均而言,臺灣每年與颱風相關的損失約5億美元。若在颱風影響期間能有效預測洪水到達時間與流量,將可提升洪水預警能力且達成減災的目的。 分析結果顯示,颱風降雨的空間分布呈現高度的聚集性,而降雨強度的變異性,隨著平均降雨的增加而明顯減少。換言之,越強的颱風帶來的降雨較為均質。同時,統計分析此38場事件的結果顯示,立霧溪地區可明顯分類出三種不同型態的降雨分佈 (圖1)。標準雨型A主要分佈在靠近下游處且呈東北-西南走向,雨型B與雨型A類似,但強降雨集中在集水區的東北側,雨型C遠離下游處,位於西側的內陸高山區。同時,研究發現颱風路徑和降雨分佈有著密切關連。標準雨型C最容易發生在暴雨、路徑1、路徑2與路徑6的條件。雨型B以路徑3、路徑10為主。而路徑4、路徑5與路徑9來的颱風則有較高的機會導致雨型A。進一步從颱風路徑與降雨分佈來看洪峰時間的差異發現這三種雨型的空間與強度差異會導致洪峰抵達的時間發生顯著的差異,其中A雨型的洪峰時間將比其他雨型提早約3個小時。 本研究表明了颱風路徑—降雨分佈—洪峰時間存在著良好的關係,這樣的結果顯示,未來在颱風路徑預報可信的前提下,有機會提前台灣以及其他易有颱風地區的洪水預警系統的發佈時間,以便做好及時準備,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doi:10.1029/2011WR011508, 2012; EOS vol. 93, no. 47(20), 2012)。

huang-research2012

 

圖1 三種標準雨型的空間分佈型態,及其對應颱風路徑與洪峰抵達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