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領域

本人近年來投入有關晚近二十年間,資本全球化情境下的東亞全球城市巨變之研究。當代有關全球城市的文獻研究,多是側重西方的全球城市,對於如臺北、香港、上海與北京這些城市的文化、經濟或政治變遷,皆未發展出足夠的理論觀點。因此,這三年間的研究計畫即是企圖透過東亞的全球都會區域 (global city-regions) 與城市鏈結之分析,以重構全球城市之理論與內涵。處理的問題包含:參照跨國資本流通與增加的背景,城市鏈結的意旨為何?在什麼樣的程度上,全球城市或全球都會區域可視之為具有時代意義的跨國 (界) 空間?我們如何重新理解全球都會區域的公民權與倫理議題?透過在全球化脈絡下城市鏈結現象的研究提出觀察與詮釋,本人的研究不僅要處理全球城市的功能與意象,更需釐清全球都會區域的運作邏輯,試闡述如「文化他者」的假設或世界主義 (cosmopolitanism) 的概念,這些既有與城市相關的理論與概念,如何在全球城市與全球都會區域的脈絡下,作為有效的分析語彙。

本人目前三年的計畫重點在於跨國人口流動的自我書寫與發聲。當享有特權的專業管理階級坐握核心的地位,缺乏資源以自我表述 (self-articulation) 的底層移民流往往被隱匿或是遺棄。有鑑於全球底層階級之文化再現與官方認許的論述缺席,在有關東亞全球化下新興文化的眾多重要觀點中,本人將以批判的地理觀試圖透過代表性的文化文本,探析遭受權利剝奪的底層移民以及其日常生活空間再現議題。第一年重點以香港為例,分析當代香港電影對於底層移民的再現,包含妓女、外籍傭人、非法移民與新移民,以探討資本與人口流動所引發的緊張關係如何有助於理解全球都會連結的文化邏輯與身分想像。第二年則聚焦晚近臺灣紀錄片,特別取材是於原住民、新移民、外籍勞工與低技術工人,分析跨界移民在臺灣的再現。在全球超大型都市化的脈絡下,研究底層階級的影像與臺灣的自我表述之間的複雜關係。最後一年則是以90年代之後的幾部中國電影為研究文本,關注農村移工的影像與敘事。本年計畫的重點是透過再現農村移民的拔除 (disembeddedness) 經驗探討其可能性與限制,並進一步探討文化文本的再現策略如何提供我們思考今日不均衡地理發展之種種形式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