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論文 |
舊地圖與都市土地利用變遷:以臺北加蚋仔地區為例 |
周素卿、高傳棋 |
1996 |
21 |
1-38 |
研究論文 |
臺灣地區觀光遊憩空間的形成與分析:1950-1995年 |
蘇一志 |
1996 |
21 |
39-64 |
研究論文 |
河床地形與防砂壩之空間關係:七家灣溪個案研究 |
徐美玲、賴建盛 |
1996 |
21 |
65-82 |
研究論文 |
數值等高線內插之比較研究 |
賴進貴、王慧勳 |
1996 |
21 |
83-94 |
研究論文 |
地圖圖面配置中各圖元形狀之相互關係 |
張春蘭 |
1996 |
21 |
95-109 |
研究論文 |
一個以模擬認知為基礎的第二代地理資訊系統架構 |
陳慶瀚、孫志鴻 |
1996 |
21 |
111-122 |
研究論文 |
紋溝間雨濺沖積物和表層沖積物的團粒分佈特性及集聚比之比較 |
李建堂、R.A.Sutherland |
1997 |
22 |
1-19 |
研究論文 |
臺灣地區的酸性物質沈降量極限值之研究 |
林俊全、郭銘仁、陳澤民 |
1997 |
22 |
21-33 |
研究論文 |
地圖圖面配置中各圖元位置之相互關係 |
張春蘭 |
1997 |
22 |
35-51 |
研究論文 |
結合地理資訊系統與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於地理資料調查:以土地利用調查作業為例 |
蔡博文、丁志堅 |
1997 |
22 |
53-65 |
研究論文 |
從產銷關係探討1960年代臺灣人纖成衣工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
黃麗珠 |
1997 |
22 |
67-81 |
研究論文 |
區域地理研究的探討 |
王秋原、趙建雄、何致中 |
1997 |
22 |
83-102 |
研究論文 |
地理資訊系統與空間分析功能:雲林沿海地區土地利用變遷分析 |
蔡博文、張長義、丁志堅 |
1997 |
23 |
1-11 |
研究論文 |
蘭嶼國家公園決策過程之分析 |
黃躍雯 |
1997 |
23 |
13-31 |
研究論文 |
臺灣積體電路工業發展歷程之研究:高科技、政府干預與人才回流 |
徐進鈺 |
1997 |
23 |
33-48 |
研究論文 |
政治變遷下澳門的旅遊發展 |
倪進誠 |
1997 |
23 |
49-69 |
研究論文 |
山區道路邊坡棄土沖蝕之初步研究 |
徐美玲、廖偉國 |
1997 |
23 |
71-88 |
研究論文 |
土壤沖蝕的量測方法 |
李建堂 |
1997 |
23 |
89-106 |
研究論文 |
地方派系對恆春地區觀光空間形成之影響 |
蘇一志 |
1998 |
24 |
1-18 |
研究論文 |
類神經網路在內插應用之研究 |
賴進貴、邵喻美 |
1998 |
24 |
19-28 |
研究論文 |
多準則決策技術與地理資訊系統整合之研究 |
林祥偉、孫志鴻 |
1998 |
24 |
29-41 |
研究論文 |
從幾個常見的模式認識大陸的鄉鎮企業 |
齊文輝 |
1998 |
24 |
42-58 |
研究論文 |
當代華人的海外移民 |
姜蘭虹、趙建雄、徐榮崇 |
1998 |
24 |
59-84 |
研究論文 |
島嶼生物地理學研究的發展與應用 |
蔡慧敏 |
1998 |
24 |
85-98 |
研究論文 |
類神經網路在集水區降雨逕流模擬之應用 |
孫志鴻、詹仕堅 |
1999 |
25 |
1-14 |
研究論文 |
再造老臺北:臺北市都市更新政策的分析 |
周素卿 |
1999 |
25 |
15-44 |
研究論文 |
國家公園法訂定過程的意識形態分析 |
黃躍雯 |
1999 |
25 |
45-60 |
研究論文 |
財團對恆春地區觀光空間重組的影響 |
蘇一志 |
1999 |
25 |
61-82 |
研究論文 |
花東海岸後退的研究:長濱以南至臺東段 |
許民陽、高慶珍、高鵬飛、鄭紹龍 |
1999 |
25 |
83-109 |
研究論文 |
嘉南地區地震週期性之研究 |
蔡 衡 |
1999 |
25 |
111-126 |
研究論文 |
階地邊坡形態與地形作用之關係 |
徐美玲 |
1999 |
26 |
1-12 |
研究論文 |
曾文水庫集水區山崩之規模與頻率分布關係之探討 |
林孟龍、林俊全 |
1999 |
26 |
13-23 |
研究論文 |
銫-137技術應用於土壤沖蝕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
李建堂 |
1999 |
26 |
25-44 |
研究論文 |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水庫集水區滑坡特徵 |
唐 川 |
1999 |
26 |
45-55 |
研究論文 |
中國大陸流動人口之研究:以廣東省鄉鎮企業外來女工為例 |
姜蘭虹 |
1999 |
26 |
57-70 |
研究論文 |
剖析珠江三角洲基塘生態環境問題 |
王礎儀 |
1999 |
26 |
71-82 |
研究論文 |
區位決策與就業適應:以雪梨的臺灣移民為例 |
姜蘭虹、徐榮崇 |
2000 |
27 |
1-19 |
研究論文 |
澎湖群島遊客之空間行為與環境識覺分析 |
倪進誠 |
2000 |
27 |
21-40 |
研究論文 |
關渡沼澤地植群變遷之研究 |
王儀臻、李建堂、朱子豪 |
2000 |
27 |
41-54 |
研究論文 |
花蓮溪河谷沖積扇之自然環境、土地利用及其土石災害之研究 |
陳紫娥 |
2000 |
27 |
55-69 |
研究論文 |
地理學的歷史取向 |
施雅軒 |
2000 |
27 |
71-84 |
研究論文 |
康熙臺北湖古地理環境之探討 |
謝英宗 |
2000 |
27 |
85-95 |
研究論文 |
地圖知識正式化之研究:以自動化繪圖的圖面配置為例 |
張春蘭 |
2000 |
28 |
1-15 |
研究論文 |
智慧型地理資訊系統的發展:案例式推理的結合 |
蔡博文、許家成 |
2000 |
28 |
17-26 |
研究論文 |
網格式數值高程模型擷取河系集流閾值之探討 |
詹仕堅、孫志鴻 |
2000 |
28 |
27-45 |
研究論文 |
臺北市南機場社區貧民窟特性的形構 |
周素卿 |
2000 |
28 |
47-78 |
研究論文 |
連鎖遷移、網絡與北京浙江村:兼論共相與殊相在知識論的對立 |
許秉翔 |
2000 |
28 |
79-89 |
研究論文 |
鄉土襲產保育基本概念架構之建立 |
黃服賜 |
2000 |
28 |
91-110 |
研究論文 |
移民就業類型與適應:以澳洲台灣移民為例 |
姜蘭虹、宋郁玲 |
2001 |
29 |
1-26 |
研究論文 |
泡沫化了的新國族召喚:大上海計畫與1927-1937年間上海的都市政治 |
郭奇正 |
2001 |
29 |
27-66 |
研究論文 |
地理學與社會正義 |
楊秉煌 |
2001 |
29 |
67-92 |
研究論文 |
以介入模式分析聖嬰、拉尼那現象對台灣降水之影響 |
賴栗葦 |
2001 |
29 |
93-106 |
研究論文 |
區別分析於衛星影像土地利用分類之應用:以宜蘭沿海鄉鎮為例 |
黃誌川、徐美玲、朱子豪 |
2001 |
29 |
107-120 |
研究論文 |
運用空間自相關分析於養殖土地利用變遷研究 |
蔡博文、張康聰、張長義、朱健銘 |
2001 |
29 |
121-129 |
研究論文 |
國家與社會的互動:國家公園的建制與台灣原住民的自主意識 |
黃躍雯、張長義 |
2001 |
30 |
1-18 |
研究論文 |
都市更新視域外的性別、遷移與貧民窟生活世界:以台北市忠勤社區女性遷入者的經驗為例 |
周素卿、劉美琴 |
2001 |
30 |
19-54 |
研究論文 |
以類神經網路為核心的人工智慧空間資訊分析師 |
林祥偉、孫志鴻 |
2001 |
30 |
55-70 |
研究論文 |
以土地利用距離變數推測宜蘭海岸防風林的變遷 |
徐美玲 |
2001 |
30 |
71-87 |
研究論文 |
1994-2000年彰化市空氣品質特性之探討 |
張仲德、林登秋、薛美莉 |
2001 |
30 |
89-100 |
研究論文 |
分權、參與及保護區經營管理:以宜蘭無尾港與高雄三民楠梓仙溪野生動物保護區為例 |
盧道杰 |
2001 |
30 |
101-124 |
研究論文 |
921地震對原住民土地權益與地方認同重構的衝擊 |
陳毅峰 |
2002 |
31 |
1-15 |
研究論文 |
廠商聚集的區域鎖定效果:遞增報酬的模擬觀察 |
賴世剛、陳增隆 |
2002 |
31 |
17-34 |
研究論文 |
地域競爭與空間政治:臺灣南部科學園區的個案分析 |
楊友仁、蘇一志 |
2002 |
31 |
35-81 |
研究論文 |
流動地景與時空操演:臺北捷運系統與新都市經驗 |
王志弘 |
2002 |
31 |
83-115 |
研究論文 |
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部落休憩空間的形構過程 |
黃躍雯 |
2002 |
32 |
1-18 |
研究論文 |
生態旅遊發展與社區參與: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例 |
宋郁玲、姜蘭虹 |
2002 |
32 |
19-40 |
研究論文 |
以因子分析探討彰化市與水中成份之來源 |
張仲德、林登秋、薛美莉 |
2002 |
32 |
41-54 |
研究論文 |
臺灣地區降雨與氣溫之最大熵譜分析 |
姜善鑫、賴栗葦 |
2002 |
32 |
55-74 |
研究論文 |
臺灣山地地區的主要沖積扇階地與地形災害 |
齊士崢 |
2002 |
32 |
75-87 |
研究論文 |
卑南溪河谷沖積扇之自然環境、土地利用與土石災害之研究 |
陳紫娥 |
2002 |
32 |
89-104 |
研究論文 |
森林集水區邊坡穩定性之評估:以蒙地卡羅模擬無限邊坡模式之參數 |
黃誌川、徐美玲 |
2003 |
33 |
1-18 |
研究論文 |
臺灣河階對比之回顧與探討 |
黃文樹、蔡衡、林登秋 |
2003 |
33 |
19-37 |
研究論文 |
颱風對於蘭陽溪上游集水區懸移質生產特性的影響 |
林孟龍、林俊全 |
2003 |
33 |
39-53 |
研究論文 |
礫岩區谷系發育作用之探討:以觸口山東翼為例 |
張伯宇 |
2003 |
33 |
55-76 |
研究論文 |
彰化市與臺中市酸沉降之比較研究 |
張仲德、林登秋、薛美莉 |
2003 |
33 |
77-90 |
研究論文 |
後工業臺北多核心的空間結構化及其治理政治學 |
周志龍 |
2003 |
34 |
1-18 |
研究論文 |
臺北產業結構變遷與其世界城市功能發展之限制 |
金家禾 |
2003 |
34 |
19-40 |
研究論文 |
全球化與新都心的發展:曼哈頓意象下的信義計畫區 |
周素卿 |
2003 |
34 |
41-60 |
研究論文 |
一九九○年代臺北市都市規劃中的社區參與:全球過程、地方政治以及鄰里回應 |
黃麗玲 |
2003 |
34 |
61-78 |
研究論文 |
公、私之間:由一個私有財產公有化的例子看公共領域的變動 |
譚鴻仁 |
2003 |
34 |
79-94 |
研究論文 |
暴雨與地震觸發崩塌發生區位之比較:以陳有蘭溪流域為例 |
張子瑩、徐美玲 |
2004 |
35 |
1-16 |
研究論文 |
河口短時距地形變動之研究:以淡水河口挖子尾為例 |
賴春婷、林俊全、任家弘 |
2004 |
35 |
17-34 |
研究論文 |
都市土地使用變遷空間動態模型之研究 |
鄒克萬、張曜麟 |
2004 |
35 |
35-51 |
研究論文 |
上海租界時期中產階級城郊宅地的社會生產 |
郭奇正 |
2004 |
35 |
53-80 |
研究論文 |
地理學的文化經濟與地方再現 |
梁炳琨、張長義 |
2004 |
35 |
81-99 |
研究論文 |
建立和評估自然保護區社區參與論壇之研究:以櫻花吻鮭野生動物保護區為例 |
李光中、王 鑫 |
2004 |
36 |
44583 |
研究論文 |
跨界生產網絡的在地化聚集與組織治理模式:以大蘇州地區資訊電子業臺商為例 |
楊友仁、夏鑄九 |
2004 |
36 |
23-54 |
研究論文 |
都市商業地區的社會空間化:安平路商店街之個案研究 |
陳坤宏 |
2004 |
36 |
55-75 |
研究論文 |
臺北堰塞湖考證 |
鄧屬予、李錫堤、劉平妹、宋聖榮、曹恕中、劉桓吉、彭志雄 |
2004 |
36 |
77-100 |
研究論文 |
臺灣地區月平均氣溫日較差趨勢分析 |
賴栗葦、姜善鑫 |
2004 |
36 |
101-116 |
研究論文 |
資料探勘技術在集集大地震引致山崩之研究 |
鄒明城、孫志鴻 |
2004 |
36 |
117-131 |
研究論文 |
台灣社區保育的發展:近年來國內三個個案的分析 |
盧道杰 |
2004 |
37 |
1-25 |
研究論文 |
傳統制度與制度選擇:新竹縣尖石鄉兩個泰雅族部落共用資源自主治理案例分析 |
顏愛靜、官大偉 |
2004 |
37 |
27-49 |
研究論文 |
觀光地景、部落與家:從新竹司馬庫斯部落的觀光發展探討文化與共享資源的管理 |
洪廣冀、林俊強 |
2004 |
37 |
51-97 |
研究論文 |
國家發展大計下的原住民移住聚落:屏東縣三和村拼湊的地區內涵 |
陳丁祥、蘇淑娟 |
2004 |
37 |
99-122 |
研究論文 |
以空間群聚分析探討單一物流中心車輛途程問題 |
陳致元、朱子豪 |
2004 |
37 |
123-137 |
研究論文 |
高屏溪流域環境水資源分布與水質、水污染變遷之研究 |
任家弘、林俊全、趙文愷、徐美玲 |
2004 |
37 |
139-160 |
研究論文 |
南投縣九九峰土石流發生區之地形特徵 |
徐美玲、呂岡侃 |
2004 |
38 |
1-16 |
研究論文 |
黃河中游流域產沙量與降雨的關係 |
盧金發 |
2004 |
38 |
17-29 |
研究論文 |
三江並流區泥石流危險區劃 |
唐川 |
2004 |
38 |
31-46 |
研究論文 |
楠梓仙溪流域的河階地與地形演育 |
龔琪嵐、齊士崢 |
2004 |
38 |
47-62 |
研究論文 |
從溫柔鄉到「新」溫泉鄉:新北投休憩空間再發展機制的探究 |
黃躍雯 |
2004 |
38 |
63-91 |
研究論文 |
預測型模式在空間資料探勘之比較與整合研究‧:以集集大地震引致山崩之空間資料庫為例 |
鄒明城、孫志鴻 |
2004 |
38 |
93-109 |
研究論文 |
翡翠水庫上游集水區水質趨勢分析 |
郭鎮維、李建堂 |
2004 |
38 |
111-128 |
研究論文 |
行動者網絡理論應用於鄉村發展之研究:以九份聚落1895-1945年發展為例 |
李承嘉 |
2005 |
39 |
1-30 |
研究論文 |
原住民部落觀光的文化經濟與社會資本:以山美社區為例 |
梁炳琨、張長義 |
2005 |
39 |
31-51 |
研究論文 |
面積尺度與空間分佈對流域面積高度積分及其地質意義的影響 |
陳彥傑、鄭光佑、宋國城 |
2005 |
39 |
53-69 |
研究論文 |
DEM解析度暨流向演算法對於集流面積計算之影響 |
楊奕岑、徐美玲、賴進貴 |
2005 |
39 |
71-90 |
研究論文 |
東南亞之社會與文化地理學 |
吳幸玲、林潤華譯 |
2005 |
40 |
1-16 |
研究論文 |
「臺北信義豪宅」及其生產集團:信義計畫區高級住宅社區之生產者分析 |
林潤華、周素卿 |
2005 |
40 |
17-43 |
研究論文 |
南港軟體園區產業群聚與制度厚實 |
邊泰明、麻匡復 |
2005 |
40 |
45-67 |
研究論文 |
全球經濟變遷、發展型國家與台灣城鄉規劃之重探:都市企業主義適用性的地理探查及其治理危機 |
李永展、藍逸之、莊翰華 |
2005 |
40 |
69-97 |
研究論文 |
一九六○年代以來臺灣地區之氣溫變化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
賴栗葦、姜善鑫 |
2005 |
40 |
99-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