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 |
作者 |
期別 |
頁碼 |
海岸山脈東翼河階發育因子之探討:特論地層配置的影響 |
孫稜翔、沈淑敏 |
78 |
1 |
離島生態旅遊體驗經濟模式之研究:以龜山島為例 |
劉瓊如、李明燕、林濰榕 |
78 |
21 |
重新審視日治初期臺灣水圳圖資之發展:以1903-1908年「埤圳台帳」為例 |
吳佳融、賴進貴 |
78 |
39 |
農地環境價值效益補貼對農地轉用之影響初探 |
張學聖、許咏真、陳姿伶 |
78 |
63 |
考量空間關聯之地區洪災脆弱性研究:以雲林縣易淹水地區為例 |
張學聖、劉佩佳 |
79 |
1 |
都市發展理論之傳統與過渡:趨向生物有機增長的思考方式 |
黃仲由、賴世剛 |
79 |
31 |
航照數位多光譜影像於火燒嚴重度製圖之探討 |
謝依達、陳建璋、陳朝圳、鍾玉龍、吳守從 |
79 |
65 |
書評-評 “Reshaping Economic Geography” |
朱凌毅、廖昱凱、賴彥甫 |
79 |
85 |
鄭和航海在孟加拉灣及阿拉伯海遇到的季風挑戰:以QuikSCAT風場為探討基礎 |
徐勝一、洪致文、白偉權 |
80 |
1 |
以權力關係探析臺大實驗林契約林地違規使用之研究> |
顏愛靜、李健豪 |
80 |
23 |
外流城市:改寫香港灣仔舊區地景的服務式住宅生產 |
黃舒楣 |
80 |
55 |
書評-評“Material Politics: Disputes Along The Pipeline” |
廖昱凱 |
80 |
81 |
轉聲∕身術:臺灣聽障者的賽伯格、身分協商與空間性 |
萬宗綸 |
81 |
1 |
泥岩邊坡紋溝發育過程與機制 |
楊啟見、林俊全、鄭遠昌 |
81 |
27 |
臺灣紅土之分類與成因:一個綜觀性回顧 |
黃文樹、蔡 衡 |
81 |
43 |
永續發展:一個都市政治生態學的批判性視角 |
曾裕淇、徐進鈺 |
82 |
1 |
都市異速增長規律之動態過程及啟示:臺灣都市區域供給網絡的經驗研究 |
黃仲由、賴世剛 |
82 |
27 |
有機農業多功能性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為例 |
顏愛靜、孫稚堤、陳亭伊 |
82 |
59 |
臺東與臺中地區焚風現象之分析研究 |
林俞佑、翁叔平、鐘珮瑄 |
83 |
1 |
科技研究中的地理轉向及其在地理學中的迴響 |
洪廣冀 |
83 |
23 |
空間研究方法論評介:流變中的比較都市論 |
陳虹穎 |
83 |
71 |
從異域到茶鄉:泰國北部山林的茶葉生產與臺泰農業計畫的領域效應 |
洪伯邑、許純鎰 |
84 |
1 |
勞動的旅程臺灣青年在澳洲的打工度假 |
遲恒昌、林韋佑 |
84 |
31 |
高速鐵路車站特定區空間開發之結構歷程分析:新自由主義都市治理案例研究 |
蕭力偉、蘇淑娟 |
84 |
55 |
殖民志業、民族榮耀與政權法統:越南海防市以地名為街道名的紀念意涵 |
康培德 |
85 |
1 |
臺灣夏季大雨發生頻率變化臺灣夏季大雨發生頻率變化 |
紀佳臻、涂建翊 |
85 |
27 |
點石成金:事業電子廢棄物與貴金屬回收的市場化分析 |
廖昱凱 |
85 |
47 |
文學地理專輯導言 |
黃宗儀 |
86 |
1 |
小川樂屋:談文學地景中的記憶正義 |
王芮思 |
86 |
3 |
虛浮水域:愛德華・李爾之海洋觀 |
王沐嵐 |
86 |
25 |
地景敘事的詮釋與建構:臺北社子島文化地景的實驗性敘事操作 |
康旻杰 |
86 |
49 |
書評:長安街與中國建築的現代化 |
肖承捷 |
86 |
71 |
跨國的珍珠:英國珍珠奶茶消費地景的浮現與轉變 |
林潤華、張瓊文、遲恒昌 |
87 |
1 |
氣候變遷下21世紀末冬半年臺灣降水推估 |
林和駿、洪致文 |
87 |
21 |
台灣本島網格化災害脆弱度空間分佈評估與OWA分析應用 |
林文苑、洪啟東 |
87 |
39 |
山區聚落複合式災害之危害評估 |
蔡元芳、林庚翰、蘇文瑞、陳晉琪 |
88 |
1 |
臺灣「觀光地理」的研究進程暨其知識生產 |
黃躍雯、韓國聖 |
88 |
31 |
以異鄉製造家國連結的旅遊體驗:《印象麗江》的邊境展演 |
陳懷萱 |
88 |
65 |
以社會脆弱性與韌性建構脆弱性單元的可能性分析:臺灣中部地區強降雨災害為例 |
宋郁玲、林貝珊、涂建翊 |
89 |
1 |
比哨的獵人學校:太魯閣族狩獵文化的數位遊戲式學習 |
楊懷恩、陳哲銘、劉柏含、賴奕欣、趙婉容 |
89 |
43 |
國家氣候變遷與災害脆弱度評估:資本分析法之應用 |
蕭代基、洪鴻智、楊智凱、黃德秀、王定心 |
89 |
61 |
空間作為方法:社會與物的空間存有論 |
王志弘 |
90 |
1 |
陽光下之非正式性:綠能導向違建治理之發展願景與城市管理意義 |
邱啟新 |
90 |
27 |
空間與文化協商下的女性主體:廣州穆斯林女性移民的流動性研究 |
周舒燕 |
90 |
55 |
以空間資訊擴充社群網路服務平台的語彙:從兩個災變治理案例談起 |
鍾明光、蔡博文 |
91 |
1 |
在南方 再現美麗島城市的史詩:文學地理的觀看視野 |
蘇恆安 |
91 |
33 |
臺灣貓咖啡的演進與空間創造 |
林潤華、遲恆昌 |
91 |
59 |
地理學中的量體轉向:領土立體化、地球物理政治與環境中的情感氛圍 |
廖昱凱、簡旭伸 |
92 |
1 |
邊緣的再現空間政治:電影如何再現寶藏巖之地方感 |
蔡幸娟、林政逸 |
92 |
31 |
都市鄰里供給友善度對老人活動與對鄰里環境供給滿意度比較之研究 |
董娟鳴 |
92 |
55 |
田野科學與其基礎建設:以臺灣地下水觀測網為例 |
何俊頤 |
93 |
1 |
地方如何動不起來?六輕的科學戰爭與麥寮人的信任地理學 |
林鴻揚 |
93 |
35 |
從清朝文獻紀錄重建颱風序列與時空特徵 |
林冠慧、許景慈、王寳貫、許世旻、林淯暄、汪志偉、曾琬鈴、吳宛真、潘威 |
93 |
81 |
臺灣原住民對建築遺產再現的觀感 |
邱麗蓉 |
94 |
1 |
世界文化遺產的地方新想像:馬來西亞燕窩產業、檳城遺產實作、人與動物的邊界地帶 |
郭育安 |
94 |
27 |
空間外溢:直接效果與間接效果-以住宅地價之空間外溢為例 |
王千岳 |
94 |
55 |
多元開放空間破碎或分散對住民效益之評估:臺中市都市計畫區的探索 |
蔡孟珂、吳珮瑛、劉哲良 |
95 |
1 |
石化產業污染風險知覺與風險溝通:不同開發階段石化園區之比較 |
洪鴻智、李佳芳 |
95 |
37 |
在地視角下的文化地景保存:以菲律賓伊富高梯田為例 |
官大偉 |
95 |
61 |
第五版IMERG Early、Late及Final runs衛星資料對2014-2017年期間臺灣暖季降雨特性的表現能力比對 |
劉品誼、黃婉如 |
96 |
1 |
整合多尺度自然與行政單元評估南投縣崩塌災害風險 |
王素芬、陳毅青、宋承恩 |
96 |
27 |
大安溪中游階地之對比:以階地土壤化育程度為基礎 |
黃文樹、江旻珊、黃旭村、蔡衡 |
96 |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