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事項

[研究分享]地理系洪伯邑助理教授研究與教學成果分享

 

 

自地理系館電梯或樓梯拾階而上,四樓左邊第一間貼著紅色門聯的便是洪伯邑老師的研究室。門聯是這麼寫的:「無酒難留知己醉,有茶常存敬客心。」是的,在伯邑老師的研究室,偶爾有酒,但一定有茶,因為茶是研究室一直以來的研究主題之一。作為人文地理學家,伯邑老師藉由觀察茶從生產到消費,深刻描繪人與環境的關係。目前,研究室的足跡已經走過中國雲南、泰國、越南以及台灣的茶山。

  幾年來,伯邑老師持續關注西南中國普洱茶的發展;為此,他走上雲南靠近緬甸邊境的茶山,探看當地的古茶林與錯落其中的少數民族村寨,並從村民的採摘、製作到販售茶葉的過程中,理解少數民族與茶樹、茶商和官員的日常互動,探索這些互動如何型塑了邊疆的地景與人地關係。

  滇緬邊境古茶林裡的故事也為研究室帶來豐碩的研究成果;伯邑老師已經在地理學主要期刊Geoforum與Area發表文章,更在2015年8月由Palgrave Macmillan出版學術專書Tea Production, Land Use Politics, and Ethnic Minorities;另外,一篇中文的論文也將刊登在「中國人類學」的創刊號上。

  從西南中國普洱茶的研究歷程中,伯邑老師發現台灣茶的生產消費與技術輸出也牽動著雲南和東南亞的農業地景變遷。因此,以雲南普洱茶的研究為開端,伯邑老師也啓動研究室「台茶南進」的研究方向,包括泰國、越南與台灣之間跨境的茶產業連結。

  針對「台茶南進」,伯邑老師先後主持兩項科技部計劃:「邊境裡的跨國地景」與「從戰場到市場」。兩項計劃的都在泰北的邊境上。今日的泰北,少了毒品,多了台式烏龍茶。當地華人所發展的茶產業,不論茶種、種茶或製茶的技術都來自台灣,並在地深耕與創新。在泰北邊境上的茶山上,訴說地不僅是過去的「異域孤軍」歷史,更是一段從罌粟到茶園的地景轉變故事。

  泰北茶產業研究計劃也引起學界以外的關注,2014年10月16日聯合報的紙本、網路平台udn.com與泰國當地的世界日報都有大篇幅的報導。泰北計劃案目前正在收尾與論文撰寫階段,而研究室也積極準備開始進行「台茶南進」的另一研究課題:越南茶。

  一連串茶研究的背後,反映的是台灣在區域與全球食農體系裡的位置;伯邑老師把這些研究帶進他的教學,包括「政治生態學」、「地景、文化與權力」和「食物、農業與社會」等課程;同時他也以這樣的學術背景,主持科技部「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規劃主題」,為台大圖書館添購「回復力思維之永續環境與資源管理」的相關書籍。

  如前所述,2015年8月,相關研究成果已由人文社會科學的主要出版社Palgrave Macmillan出版學術專書「Tea Production, Land Use Politics, and Ethnic Minorities: Struggling over Dilemmas in China's Southwest Frontier」,該書同時在亞馬遜網路書店(amazon.com)也找得到。

  這是一本關於茶、土地與人的故事;從雲南普洱茶產業的發展軌跡裡,觀照中國西南邊疆改變中之自然與社會的關係。以文化地理學和政治生態學為研究取徑,伯邑老師的民族誌書寫,帶領讀者到雲南普洱市靠近緬甸邊境的景邁山上,了解當地的古茶林與少數民族布朗族的故事。在這些故事的背後,是對「邊疆」意義的重新認定,也是專書最核心的論點:邊疆地景是兩難困境的體現(frontier as dilemmas),讓地景中的人事物不斷游移在「傳統」與「現代」、「國家」與「市場」、「國境邊陲」與「連結空間」、「原始自然」與「文明開發」之間。專書連結:
http://www.palgrave.com/page/detail/tea-production-land-use-politics-and-ethnic-minorities-poyi-hung/?K=9781137494078

  研究教學之外,伯邑老師總愛以茶會友,歡迎大家有時間來研究室坐坐,總有喝不完的茶,聽不完的故事!

poyi1

圖1 洪伯邑老師出版的新書,描寫雲南靠近緬甸邊境的茶山

poyi2

圖2 2015年7月,越南田野考察:台灣人於越南開發的茶園

poyi3

圖3 洪伯邑老師於泰國和緬甸邊境的茶園進行調查。

poyi4

圖4 洪伯邑老師所開設〈政治生態學〉課程於屏東旗山進行田野考察,
與當地青年農友一同體驗香蕉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