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資訊
洪廣冀 副教授
辦公室 : 地理系館407室
Email :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電話 : +886-2-33665826
洪廣冀 副教授
辦公室 : 地理系館407室
Email :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電話 : +886-2-33665826
2006年至2013年,我在哈佛大學科學史系就讀並取得博士學位。
在此之前,我已經在臺大森林系的博士班讀了四年之久。當時之所以決定中斷在森林系的研究與學習,主要是我體認到林學或環境資源管理學科在當代臺灣社會中的重要性與爭議性。我的碩士論文是以新竹的司馬庫斯部落為題,從部落與國家、非政府組織等社會行動者的互動出發,探討社區做為自然資源經營主體的可能性。值得強調的是,我的論文分析架構並非來自林學而是地理學。在部落的牽線下,我結識了臺大地理系對原住民土地議題乃至於對臺灣整體自然資源管理體制懷有高度熱情與改革使命的師長與同學。從他們身上,我學到了很多 ,而這樣的跨領域研究經驗讓我體會到傳統林學的限制,也讓我接觸到地理學在分析人地關係上的威力。進入森林所博士班後, 除了繼續鑽研自然資源管理涉及的地理學議題外,我也廣泛地修習人類學與歷史學等相關學科。這些環繞在臺灣人地關係的研究經驗讓我得以進入哈佛大學科學史系博士班就讀,並以環境史、生物地理學、演化生物學為研究主題。在博士階段,我對生物地理學的研究一方面探討十九世紀自然史家如何概念化極大尺度的生物地理現象,另方面又在在地的層次上,透過信件、個人檔案、筆記、目錄等材料探討科學實作與生物地理知識建構的關係。我的論文呼應地理學者David Livingstone強調的「將科學置於其地」(putting science in its place),將十九世紀的生物地理學分別放在下列幾個不同尺度的地方來考察:哈佛大學、波士頓、美國西部與東亞,並由此探討生物地理學如何關連到十九世紀的帝國擴張、宗教與科學的衝突、種族分類等社會議題。
自畢業以來,我先後在哈佛的阿諾德植物園(Arnold Arboretum)、DC的史密森尼恩研究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與英國劍橋的李約瑟研究所(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進行博士後研究。自2015年二月至七月間,我擔任臺大地理系的專案助理教授,於八月起受聘為專任助理教授。
目前的研究主題包括下列三項:1. 改寫論文各篇章,進一步研究十九世紀中末期美日的科技交流;2. 以美國史密梭尼恩研究院於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的考古調查為例,探討地理決定論於當時中美人文社會科學的影響;3. 以戰時體制下臺灣的殖民林業為例,探討戰爭、科學與環境的交互關係。
若你想知道如何以科技與社會、科技史等角度來處理資源管理、人地關係、環境變遷、地理學知識的性質等地理學的關鍵議題,歡迎加入407科技與社會研究室。
學歷
年份 |
學位 |
2013 | 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史系博士 |
2000 |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系碩士 |
1998 |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系學士 |
經歷
起訖年份 | 服務機構 | 部門 | 職稱 |
2020-Present | 國立台灣大學 |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副教授 |
2015-2020 | 國立台灣大學 |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助理教授 |
2014.10-2015.1 | 李約瑟研究所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 博士後研究員 | |
2014.1-2014.8 | 史密梭尼恩研究院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 博士後研究員 |
2011 ~ 2015 教授課程:
環境史導論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History
文化、社會與自然 Culture, Society, and Nature
地理學與科學技術研究 Geograph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作者 | 出版年月 | 著作名稱 | 收錄出處 |
---|---|---|---|
洪廣冀、張嘉顯 | 2023-06 | 林政與林產分合不定:戰後初期臺灣環境秩序的重整與爭議 | 國史館館刊 |
洪廣冀、張嘉顯 | 2023-03 | 「林務局之惡聲狼籍,布於全島」:二二八事件前後的臺灣林業 | 臺灣史研究 |
洪廣冀 | 2021-12 | 畢士博、李濟與「中國人自己領導的第一次田野考古工作」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
洪廣冀、張家綸 | 2020-06 | 近代環境治理與地方知識:以臺灣的殖民林業為例 | 臺灣史研究 |
洪廣冀,羅文君,胡忠正 | 2019-06 | 從「本島森林的主人翁」到「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臺灣森林計畫事業區分調查的再思考(1925-1935) | 臺灣史研究 |
Kuang-chi Hung | 2019-05 | Subscribing to Specimens, Cataloging Subscribed Specimens, and Assembling the First Phytogeographical Survey in the United States |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Biology |
洪廣冀 | 2019-03 | 中國即田野-畢士博及中國於二十世紀初期美國學術界的地位 | 新史學 |
洪廣冀 | 2018-12 | 「蕃地」開發、「蕃人」控制及臺灣原住民「族群性」之展現:以蘭陽溪中上游地域為中心 | 考古人類學刊 |
洪廣冀、何俊頤 | 2018-12 | 自然資源治理與原住民部落發展:後發展與後人類的視角 | 考古人類學刊 |
洪廣冀 | 2018-09 | 從「臺灣之恥」到「發展最速的產業」:再思日治時期臺灣的科學林業與工業化 | 臺灣史研究 |
洪廣冀 | 2018-06 | 拼裝的科學革命―― 以美國第一回達爾文爭議為中心 | 臺大歷史學報 |
Kuang-chi Hung | 2017-02 | "Plants that Remind Me of Home": Collecting, Plant Geography, and a Forgotten Expedition in the Darwinian Revolution |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Biology |
洪廣冀 | 2016-12 | 論科技研究中的地理轉向及其在地理學中的迴響 | 地理學報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
Kuang-chi Hung | 2015- | “When the Green Archipelago Encountered Formosa: The Making of Modern Forestry in Taiwan under Japan’s Colonial Rule (1895-1945).” |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in the Japanese Islands: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
Kuang-chi Hung | 2015- | “Within the Lungs, the Stomach, and the Mind: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s in Medical and Natural Histories of Ginkgo biloba.” |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
Kuang-chi Hung | 2010- | “The Place that ‘Offers the Greatest Interest:’ Northeast Asia and the Making of Asa Gray's Disjunction Thesis.” | Harvard Papers in Botany |
Kuang-chi Hung | 2009- | “Alien Science, Indigenous Thought and Foreign Religion: Reconsidering the Reception of Darwinism in Japan.” | Intellectual History Review |
洪廣冀 | 2004- | 〈林學、資本主義與邊區統治:日治時期林野調查與整理事業的再思考〉 | 《臺灣史研究》 |
洪廣冀、林俊強 | 2004- | 〈觀光地景、部落與家:從新竹司馬庫斯部落的觀光發展探討文化與共享資源的管理〉 | 《地理學報》 |
洪廣冀、鄭欽龍、楊槐駒 | 2003- | 〈從不同層級探討資源依賴社區於森林經營的意涵:苗栗縣泰安鄉與新竹縣五峰鄉的個案研究〉 | 《臺灣鄉村研究》 |
洪廣冀 | 2002- | 〈戰後初期之臺灣國有林經營問題:以國有林伐採制度為個案 (1945-1956)〉 | 《臺灣史研究》 |
洪廣冀、鄭欽龍 | 2001- | 〈地方觀光的發展與困境:新竹司馬庫斯原住民部落的個案研究〉 | 《中華林學季刊》 |
年度 | 計畫名稱 | 擔任工作 |
---|---|---|
113 | 沒有島是座孤島:島嶼研究新展望 | 計畫主持人 |
113 | 原住民族地區長期社會生態觀測站示範站點計畫--原住民族地區長期社會生態觀測站示範站點計畫(1/3) | 共同主持人 |
112 | 重置世界的尺度:科技、醫療與社會的跨尺度對話 | 計畫主持人 |
111 | 「餘蔭長留」: 戰後臺灣林業的政治生態學(1949-1975) | 計畫主持人 |
110 | 科普活動:打破 Silo、體驗 STEAM:探索戰後台灣科技史的意義(主題四) | 共同主持人 |
109 | 從科學界的偵探到防疫網絡的哨兵:臺灣質譜分析技術的形成及其在防疫上的應用(2000-2020) | 計畫主持人 |
108 | 再思全球科學史中的「地方」:以近代生物地理學於歐美及東亞間的傳播為中心 | 計畫主持人 |
107 | 南島文化跨領域研究:從南島語族到原住民族 | 共同主持人 |
106 | 從「中國即田野」到「中國為研究領域」:20世紀上半葉美國史密梭尼恩研究院於中國的科學探險 (二) | 計畫主持人 |
105 | 從「中國即田野」到「中國為研究領域」:20世紀上半葉美國史密梭尼恩研究院於中國的科學探險 | 計畫主持人 |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2014
D. Kim Foundation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2013-2015
Exchange Student Fellowship, D. Kim Foundation, 2012
Baird Society Resident Scholarship,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2012
Dibner History of Science Program, Huntington Library, 2011
Dissertation Research Fellowship, Philadelphia Area Center for History of Science, 2011.
Dissertation Research Fellowship, Charles Warren Center for Studies in American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2011
The Merit/Term Time Research Award, Harvard University, 2011 (declined)
Summer Research Grant, Fairban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2010
Summer Research Grant, Reischauer Institute for Japanese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2010
Erwin Hiebert Grant for Travel and Research, Harvard University, 2010
Certificate of Distinction in Teaching, Harvard University, 2009
Fellowship, Satoh Artcraft Research & Scholarship Foundation, 2009
Graduate Summer Language Grant for East,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n Language Study, Asia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2009
Erwin Hiebert Grant for Summer Research, Harvard University, 2008
Doctoral fellowship,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2006-2009
教育部留學獎學金, 2006-2008
莊昀叡 副教授
辦公室 : 地理系館504室
Email : raychuang@ntu.edu.tw
電話 : +886-2-33665833
研究室名稱:Surface and Crustal Dynamics Lab
https://raychuang0.wixsite.com/ntugeog
我是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地質科學博士,主修地球物理,副修數學。之前於美國中央華盛頓大學取得地質學碩士。求學以來的研究結合多種測量與空間資訊技術,運用於地表作用、構造地形、活動構造、地殼變形等方向的題目。
我們研究室現今主要關注的有三大方向:一是地形演育監測與地表作用分析;二是結合多種測量與空間資訊技術的整合與應用;三是自然災害的評估與防災應用。
在造山作用與地形演育中,最重要的兩大因子即為構造控制的地殼升降與變形作用(內營力)與氣候控制的侵蝕作用(外營力)。內營力方面,我們主要結合精密衛星測量技術(GNSS或GPS)與合成孔徑雷達干涉遙測技術(InSAR),來監測地表變形與位移,利如觀測美濃地震的同震與震後變形;並根據連續力學加入物理模型,配合數值模擬與逆推技術,研究地殼變形的作用機制。此外,我們使用無人機(UAV)、生態攝影機等工具,並運用大地測量與攝影測量技術,建立地表地形變化的觀測,例如大規模崩塌、河道地形變遷、泥火山噴發等監測。現代的地形學研究已不再是單純的形貌描述,而是動態的監測與複雜作用力的分析,所以我們也著重於內外營力彼此之間的競爭與回饋所造成的地形演育。
由於我們運用多種測量與空間資訊技術,所以除了用於地表國土監測外,我們也關心如何同時整合數種資料,甚至是結合環景與虛擬實境等視覺化技術,應用於其他方面的議題,例如紹興社區與溪洲部落等社區的數位典藏紀錄,也可作為人文面向研究的立基。此外,由於長時間連續觀測的資料為時間序列,我們也關心如何從多測站點位的時間序列群,擷取出時空資訊,發展以時間序列為基礎的四維時空分析。
國土監測與地表作用的應用方面,我們著重於自然災害相關的題目,包括利用觀測資料與研究成果來做災害程度與特性的推測,例如: 推估斷層活動特性與發震潛能、孕震構造活動的情境、 評估大規模崩塌的機制等;另一方面,我們對利用研究成果作為防災應用,例如預測地震誘發山崩的型態,以及自然災害與社會調適等議題也有興趣。
我們的研究區以台灣為主,其他研究區包含美國、日本、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國際合作方面為美國多所學校、美國太空總署(NASA)、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日本的東京大學 、京都大學、北海道大學、名古屋大學;德國的國家地球科學研究中心(GFZ);新加坡南洋理工的地球觀測中心(EOS)等單位。
如果你也對相關的技術、理論與應用感到好奇,歡迎加入303研究室一起來探索!
研究專長:地形演育、地表作用、地殼變形、測量與空間資訊技術應用、自然災害與防災應用、國土監測
學歷: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地質科系博士 (2014)
美國中央華盛頓大學地質科系碩士 (2007)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學士 (2001)
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2021年8月-Present)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2016年8月-2021年7月)
國立成功大學測量與空間資訊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2015年11月-2016年7月)
日本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特任研究員 (2015年4月-10月)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2014年12月-2015年3月)
自然地理學原理 Physical geography related courses:
自然地理學通論 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Geography (與黃倬英、莊振義合授)
普通地質學 Physical Geology
地殼變形原理與觀測 Crustal Deformation
造山帶地形演育 Topographic Evolution in Orogenic Belts
自然地理基本力學原理 Basic Mechanics in Physical Geography (與莊振義合授)
地表作用與地震地質書報討論 Seminar on Surface Processes and Earthquake Geology (與徐澔德、王昱合授)
空間資訊技術 Geospatial technique courses:
空間資料蒐集方法 Spatial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雷達遙測一 Radar Remote Sensing (1) (跨校合授)
合成孔徑雷達特論(I) Special Topics on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 (與林玉儂合授) (英語授課) (TIGP-ESS課程)
合成孔徑雷達特論(II) Special Topics on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I) (與林玉儂合授) (英語授課) (TIGP-ESS課程)
野外與實習課程 Field trip and internship courses:
高等野外地質學 Advanced Field Geology (與徐澔德合授)
高等自然地理調查方法 Advance Investigation Methods in Physical Geography (英語授課)
自然地理專題與海外實習 Special Topics and Research in Physical Geography (英語授課)
世界地理海外實習 World Geography Overseas Fieldwork (英語授課)
地理實務與產業實習 Internships in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 related Organizations
國際課程 International program courses:
上天入地下海一探小島前世今生 Exploring the Natural Forces that Shape the Island (與徐澔德、王昱、陳維婷、林卉婷合授) (英語授課)
現代空間資訊技術與防災應用 Modern geospatial techniques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pplications (與韓仁毓合授) (英語授課) (國際學院防災學程)
非正式課程 Unofficial courses:
自組無人機原理與操作 Making your own UAV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作者 | 出版年月 | 著作名稱 | 收錄出處 |
---|---|---|---|
Li-Chieh J. Lin, Ray Y. Chuang, Chih-Heng Lu, Kuo-En Ching and Chien-Liang Chen | 2024-03 | Derivation of 3D Coseismic Displacement Field from Integrated Azimuth and LOS Displacements for the 2018 Hualien Earthquake | Remote Sensing |
Yi, D. C., Chuang, R. Y., Chung, L. H., Lin, C. W., and Rau, R. J. | 2023-10 | Surface deformation induced by the 2016 Meinong earthquake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active folds |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
Wu, B. S., Chuang, R. Y., Chen, Y. C., Lin, Y. S. | 2022-01 |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the 2013 ML6.5 Nantou, Taiwan earthquake | Earth, Planet and Space |
Chao, C. M., Chuang, R. Y., Ching, K. E., Lee, Y. J. | 2021-11 | Estimates of fault-slip rates in southwestern Taiwan by using the BLOCKS model | 臺灣地殼變動專刊Special issue on crustal deformation in Taiwan |
Chuang, R. Y., Wu, B. S., Liu, H. C., Huang, H. H., Lu, C. H. | 2021-08 | Development of a statistics-based nowcasting model for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s in Taiwan | Engineering Geology |
Lu, C. H., Lin, Y. S., and Chuang, R. Y. | 2021-06 | Pixel offset fusion of SAR and optical images for 3-D coseismic surface deformation |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
Ho, T. C., Satake, K., Watada, S., Hsieh, MM. C., Chuang, R. Y., Aoki, Y., Mulia, I. E., Gusman, A. R., Lu, C. H. | 2021-06 | Tsunami Induced by the Strike-Slip Fault of the 2018 Palu Earthquake (Mw = 7.5), Sulawesi Island, Indonesia | Earth and Space Science |
Chuang, R. Y., Lu, C. H., Yang, C. J., Lin, Y. S., and Lee, T. Y. | 2020-08 | Coseismic uplift of the 1999 Mw7.6 Chi-Chi earthquake and implication to topographic change in frontal mountain belts |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
Hsu, Y. F., Huang, H. H., Huang, M. H., Tsai, V. C., Chuang, R. Y., Feng, K. F., and Lin, S. H. | 2020-08 | Evidence for fluid migration during the 2016 Meinong, Taiwan, aftershock sequence |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
Chen, K. H., Chuang, R. Y., and Ching, K. E. | 2020-06 | Realization approach of non-linear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model for Taiwan semi-kinematic reference frame | Earth, Planets and Space |
Shih, J. Y., Ching, K. E., Chang, W. L., Chuang, R. Y., and Chen, C. L. | 2019-12 | Fault slip deficit rates in central Taiwan determined based on GNSS and precise leveling data |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Bulletin of the Central Geological Survey |
Huang, S. Y., Yen, J. Y., Wu, B. L., Yen, I. C., and Chuang, R. Y. | 2019-06 | Investigating the Milun Fault: The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zone of the 2018/02/06 ML 6.2 Hualien earthquake, Taiwan |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Oceanic Sciences |
Lin, Y. S., Chuang, R. Y., Yen, J. Y., Chen, Y. C., Kuo, Y. T., Wu, B. L., Huang, S. Y., and Yang, C. J. | 2019-06 | Mapping surface breakages of the 2018 Hualien earthquake by using UAS photogrammetry |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
Chao, C. M., Chuang, R. Y., Ching, K. E., Li, Y. R., and Chen, C. L. | 2018-11 | Estimates of fault-slip rates in central Taiwan based on block modeling |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Central Geological Survey Special Publication |
Chen, J. S., Ching, K. E., Rau, R. J., Hu, J. C., Cheng, K. C., Chang, W. L., Chuang, R. Y., Chen, C. L., and Chen, H. C. | 2018-11 | Surface deformation in Taiwan during 2002-2017 determined from GNSS and precise leveling measurements. |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Central Geological Survey Special Publication |
Yen, J. Y., Lu, C. H., Dorsey, R. J., Kuo-Chen, H., Chang, C. P., Wang, C. C., Chuang, R. Y., Kuo, Y. T., Chiu, C. Y., Chang, Y. H., Bovenga, F., and Chang, W. Y. | 2018-10 | Insights into seismogenic deformation during the 2018 Hualien, Taiwan, earthquake sequence from InSAR, GPS, and modeling | 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 |
Kuo, Y. T., Wang, Y., Hollinsworth, J., Huang, S. Y., Chuang, R. Y., Lu, C. H., Hsu, Y. C., Tung, H., Yen, J. Y., and Chang, C. P. | 2018-10 | Shallow fault rupture of the Milun Fault in the 2018 Mw 6.4 Hualien earthquake: A high resolution approach from optical correlation of Pleiades satellite imagery | 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 |
Lu, C. H., Ni, C. F., Chang, C. P., Yen, J. Y., and Chuang, R. Y. | 2018-08 | Coherence difference analysis of Sentinel-1 SAR interferogram to identify earthquake-induced disasters in urban areas | Remote Sensing |
Grace Carlson, Kaj Johnson, Ray Chuang, and John Rupp | 2018-04 | Spatially Varying Stress State in the Central U.S. From Bayesian Inversion of Focal Mechanism and In Situ Maximum Horizontal Stress Orientation Data |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Yu-Ting Kuo, Chin-Shang Ku, Yue-Gau Chen, Yu Wang, Yu-Nung Nina Lin, Ray Y. Chuang, Ya-Ju Hsu, Frederick W. Taylor, Bor-Shouh Huang, Hsin Tung | 2016-08 | Characteristics on Fault coupling along the Solomon megathrust based on GPS observations from 2011 to 2014 |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
Ray Y. Chuang, Kaj M. Johnson, Yu-Ting Kuo, Yih-Min Wu, Chien-Hsin Chang, Long-Chen Kuo | 2014-05 | Active back thrust in the eastern Taiwan suture revealed by the 2013 Rueisuei earthquake: Evidence for a doubly vergent orogenic wedge? |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
Ray Y. Chuang, Kaj M. Johnson, Yih-Min Wu, Kuo-En Ching, Long-Chen Kuo | 2013- | A midcrustal ramp-fault structure beneath the Taiwan tectonic wedge illuminated by the 2013 Nantou earthquake series |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
Yi-Rong Yang, Kaj M. Johnson, Ray Y. Chuang | 2013- | Inversion for absolute deviatoric crustal stress using focal mechanisms and coseismic stress changes: The 2011 M9 Tohoku-oki, Japan, earthquake |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
Ray Y. Chuang, M. Meghan Miller, Yue-Gau Chen, Horng-Yue Chen, J. Bruce H. Shyu, Shui-Beih Yu, Charles M. Rubin, Kerry Sieh, Ling-Ho Chung | 2012-08 | Interseismic Deformation and Earthquake Hazard along the Southernmost Longitudinal Valley Fault, Eastern Taiwan |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
Ray Y. Chuang, Kaj M. Johnson | 2011-07 | Reconciling geologic and geodetic model fault slip-rate discrepancies in Southern California: Consideration of nonsteady mantle flow and lower crustal fault creep | Geology |
Kuo-En Ching, Kaj M. Johnson, Ruey-Juin Rau, Ray Y. Chuang, Long-Chen Kuo, Pei-Ling Leu | 2011- | Inferred fault geometry and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2010 Jiashian, Taiwan, earthquake is consistent with a thick-skinned deformation model |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J. Bruce H. Shyu, Kerry Sieh, Yue-Gau Chen, Ray Y. Chuang, Yu Wang, Ling-Ho Chung | 2008- | Geomorphology of the southernmost Longitudinal Valley fault: Implications for evolution of the active suture of eastern Taiwan | Tectonics |
年度 | 計畫名稱 | 擔任工作 |
---|---|---|
113 | 建構SAR衛星多時序與近即時海岸帶整合監測平台--建構SAR衛星多時序與近即時海岸帶整合監測平台(3/3) | 共同主持人 |
112 | 地震週期下地表與構造交互作用於活動造山帶地形演育之影響 | 計畫主持人 |
112 | 建構SAR衛星多時序與近即時海岸帶整合監測平台--建構SAR衛星多時序與近即時海岸帶整合監測平台(2/3) | 共同主持人 |
111 | 蘭陽溪流域周圍平坦高地的形成機制:從河流剖面分析與數值模擬探討 | 共同主持人 |
111 | 臺灣地震模型-臺灣大規模地震之災害衝擊與風險分析(3/3) | 共同主持人 |
111 | 集集地震後中部地區影響河道變化相關地形研究 | 共同主持人 |
111 | 建構SAR衛星多時序與近即時海岸帶整合監測平台--建構SAR衛星多時序與近即時海岸帶整合監測平台(1/3) | 共同主持人 |
111 | 111全國性學術團體辦理學術推廣業務計畫(中國地理學會) | 計畫主持人 |
111 | 地震週期下地表與構造交互作用於活動造山帶地形演育之影響 | 計畫主持人 |
110 | 新世代臺灣大地基準及三維框架之建置--應用大地監測資料推估臺灣地表運動模式以建置三維坐標框架 | 共同主持人 |
110 | GEMT台美合作計畫:橋接台灣多時間尺度之侵蝕與岩體抬升 | 計畫主持人 |
110 | 臺灣西南部泥貫入體活動速率之機制及其之社會衝擊研究--子計畫五:偵測台灣西南部快速地表變形於基礎設施與區域衝擊之 研究 | 計畫主持人 |
110 | 福衛衛星影像應用加值Data Cube與多元環境參數之建構--雷達衛星影像與多元測地觀測融合技術之建構-地表變形監測與資料建立(總計畫及子計畫二) | 計畫主持人 |
110 | 臺灣地震模型-臺灣大規模地震之災害衝擊與風險分析(2/3) | 共同主持人 |
109 | 校正InSAR觀測以提升測地精度--校正InSAR觀測以提升測地精度 | 共同主持人 |
109 | 地震誘發山崩的分布特徵與其用於辨識震源斷層 | 共同主持人 |
109 | 臺灣地震模型-臺灣大規模地震之災害衝擊與風險分析(1/3) | 共同主持人 |
109 | 由短時距地表與地殼作用探討地震造山與地形演育機制 | 計畫主持人 |
108 | 花蓮市與其周遭致震斷層之特性調查與探討 | 共同主持人 |
108 | 臺灣地形類聚落地名分布與意涵 | 共同主持人 |
108 | 台灣現今板塊邊界地表應變率與變形特性(2) | 計畫主持人 |
108 | 板塊邊界隨時變化之地表變形速率與活動構造評估 | 計畫主持人 |
107 | 台灣現今板塊邊界地表應變率與變形特性(2) | 計畫主持人 |
107 | 台灣現今板塊邊界地表應變率與變形特性(2) | 計畫主持人 |
107 | 整合遙測及細胞自動機模型於地震型山崩之及時評估 | 共同主持人 |
107 | 對台灣西南部地表變形與海水面變化之精密監測以及對其影響與因應方法之評估--台灣西南部地區水平及垂直速度場 (2000-2020)之建立與應用於變形位移之影響分析 | 共同主持人 |
106 | 台灣現今板塊邊界地表應變率與變形特性(1) | 計畫主持人 |
106 | 台灣現今板塊邊界地表應變率與變形特性(1) | 計畫主持人 |
105 | 2016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Fall Meeting | 計畫主持人 |
105 | 台灣現今板塊邊界地表應變率與變形特性 | 計畫主持人 |
104 |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2015 fall meeting | 計畫主持人 |
Honorary Mention, Earthscope National Meeting, Boise, ID, 2009
Most Outstanding Student Poster Award, Crossroads Conference, Bloomington, IN, 2009
Chevron Fellowship, Indiana University, 2008-09
Most Outstanding Student Paper Award,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San Francisco, CA, 2006
Chunghwa Post Scholarship, 2004
Most Outstanding Student Paper Award,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Annual Meeting, Taipei, Taiwan, 2002
Chang, Wei-Jen Scholarship,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001
The President’s Award,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000, 2001
我是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地質科學博士,主修地球物理,副修數學。之前於美國中央華盛頓大學取得地質學碩士。求學以來的研究結合多種測量與空間資訊技術,運用於地表作用、構造地形、活動構造、地殼變形等方向的題目。
我們研究室現今主要關注的有三大方向:一是地形演育監測與地表作用分析;二是結合多種測量與空間資訊技術的整合與應用;三是自然災害的評估與防災應用。
在造山作用與地形演育中,最重要的兩大因子即為構造控制的地殼升降與變形作用(內營力)與氣候控制的侵蝕作用(外營力)。內營力方面,我們主要結合精密衛星測量技術(GNSS或GPS)與合成孔徑雷達干涉遙測技術(InSAR),來監測地表變形與位移,利如觀測美濃地震的同震與震後變形;並根據連續力學加入物理模型,配合數值模擬與逆推技術,研究地殼變形的作用機制。此外,我們使用無人機(UAV)、生態攝影機等工具,並運用大地測量與攝影測量技術,建立地表地形變化的觀測,例如大規模崩塌、河道地形變遷、泥火山噴發等監測。現代的地形學研究已不再是單純的形貌描述,而是動態的監測與複雜作用力的分析,所以我們也著重於內外營力彼此之間的競爭與回饋所造成的地形演育。
由於我們運用多種測量與空間資訊技術,所以除了用於地表國土監測外,我們也關心如何同時整合數種資料,甚至是結合環景與虛擬實境等視覺化技術,應用於其他方面的議題,例如紹興社區與溪洲部落等社區的數位典藏紀錄,也可作為人文面向研究的立基。此外,由於長時間連續觀測的資料為時間序列,我們也關心如何從多測站點位的時間序列群,擷取出時空資訊,發展以時間序列為基礎的四維時空分析。
國土監測與地表作用的應用方面,我們著重於自然災害相關的題目,包括利用觀測資料與研究成果來做災害程度與特性的推測,例如: 推估斷層活動特性與發震潛能、孕震構造活動的情境、 評估大規模崩塌的機制等;另一方面,我們對利用研究成果作為防災應用,例如預測地震誘發山崩的型態,以及自然災害與社會調適等議題也有興趣。
我們的研究區以台灣為主,其他研究區包含美國、日本、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國際合作方面為美國多所學校、美國太空總署(NASA)、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日本的東京大學 、京都大學、北海道大學、名古屋大學;德國的國家地球科學研究中心(GFZ);新加坡南洋理工的地球觀測中心(EOS)等單位。
如果你也對相關的技術、理論與應用感到好奇,歡迎加入303研究室一起來探索!
研究專長:地形演育、地表作用、地殼變形、測量與空間資訊技術應用、自然災害與防災應用、國土監測
Honorary Mention, Earthscope National Meeting, Boise, ID, 2009
Most Outstanding Student Poster Award, Crossroads Conference, Bloomington, IN, 2009
Chevron Fellowship, Indiana University, 2008-09
Most Outstanding Student Paper Award,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San Francisco, CA, 2006
Chunghwa Post Scholarship, 2004
Most Outstanding Student Paper Award,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Annual Meeting, Taipei, Taiwan, 2002
Chang, Wei-Jen Scholarship,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001
The President’s Award,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000,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