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與研究領域

我是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地質科學博士,主修地球物理,副修數學。之前於美國中央華盛頓大學取得地質學碩士。求學以來的研究結合多種測量與空間資訊技術,運用於地表作用、構造地形、活動構造、地殼變形等方向的題目。
我們研究室現今主要關注的有三大方向:一是地形演育監測與地表作用分析;二是結合多種測量與空間資訊技術的整合與應用;三是自然災害的評估與防災應用。
在造山作用與地形演育中,最重要的兩大因子即為構造控制的地殼升降與變形作用(內營力)與氣候控制的侵蝕作用(外營力)。內營力方面,我們主要結合精密衛星測量技術(GNSS或GPS)與合成孔徑雷達干涉遙測技術(InSAR),來監測地表變形與位移,利如觀測美濃地震的同震與震後變形;並根據連續力學加入物理模型,配合數值模擬與逆推技術,研究地殼變形的作用機制。此外,我們使用無人機(UAV)、生態攝影機等工具,並運用大地測量與攝影測量技術,建立地表地形變化的觀測,例如大規模崩塌、河道地形變遷、泥火山噴發等監測。現代的地形學研究已不再是單純的形貌描述,而是動態的監測與複雜作用力的分析,所以我們也著重於內外營力彼此之間的競爭與回饋所造成的地形演育。
由於我們運用多種測量與空間資訊技術,所以除了用於地表國土監測外,我們也關心如何同時整合數種資料,甚至是結合環景與虛擬實境等視覺化技術,應用於其他方面的議題,例如紹興社區與溪洲部落等社區的數位典藏紀錄,也可作為人文面向研究的立基。此外,由於長時間連續觀測的資料為時間序列,我們也關心如何從多測站點位的時間序列群,擷取出時空資訊,發展以時間序列為基礎的四維時空分析。
國土監測與地表作用的應用方面,我們著重於自然災害相關的題目,包括利用觀測資料與研究成果來做災害程度與特性的推測,例如: 推估斷層活動特性與發震潛能、孕震構造活動的情境、 評估大規模崩塌的機制等;另一方面,我們對利用研究成果作為防災應用,例如預測地震誘發山崩的型態,以及自然災害與社會調適等議題也有興趣。
我們的研究區以台灣為主,其他研究區包含美國、日本、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國際合作方面為美國多所學校、美國太空總署(NASA)、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日本的東京大學 、京都大學、北海道大學、名古屋大學;德國的國家地球科學研究中心(GFZ);新加坡南洋理工的地球觀測中心(EOS)等單位。
如果你也對相關的技術、理論與應用感到好奇,歡迎加入303研究室一起來探索!
研究專長:地形演育、地表作用、地殼變形、測量與空間資訊技術應用、自然災害與防災應用、國土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