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街道命名的空間政治
|
黃雯娟 |
2014 |
73 |
79-105 |
地區創新氛圍、社會資本與廠商創新績效之研究
|
邊泰明、陳仲萌 |
2014 |
73 |
107-133 |
新自由主義與城市治理專輯導言
|
徐進鈺 |
2014 |
72 |
1-3 |
臺北都會區港口城市的困局-再生中的基隆?
|
張容瑛 |
2014 |
72 |
5-29 |
新自由主義都市開發策略的多尺度治理挑戰-大臺北新都會的案例分析
|
周志龍、陳台智 |
2014 |
72 |
31-55 |
建構創意城市-臺北市在政策論述上的迷思與限制
|
邱淑宜、林文一 |
2014 |
72 |
57-84 |
後政治的社區動員與共識建構-一個臺北社區文化建構的案例
|
林文一、邱淑宜 |
2014 |
72 |
85-109 |
清代上海地區氣候與天氣特徵之重建
|
談珮華、吳柏霖 |
2013 |
71 |
1-28 |
古蹟地景、國族認同、全球化-以新加坡中國城為例
|
張碧君 |
2013 |
71 |
29-47 |
生命安全與文化區域主義-SARS、涼茶與嶺南中醫藥發展
|
黃宗儀、胡俊佳 |
2013 |
71 |
49-68 |
依據生態完整性建構基隆河整合性河川生態品質評估系統ASIREQ
|
龐元勳 |
2013 |
71 |
69-92 |
海洋大陸地區的降雨週期分析-以馬來半島為例 (1971-2007)
|
黃燕儀 |
2013 |
71 |
93-111 |
書 評-評 'The Place of Religion in Chicago'
|
蔡文川 |
2013 |
71 |
113-116 |
臺灣高山崩積層剖面特徵與焦炭年代指示的環境變遷意義
|
張姍姍、齊士崢、謝孟龍、林建偉 |
2013 |
70 |
1-22 |
竹坑北坑河川襲奪及其在造構地形上的隱義
|
黃麗津、楊貴三、蔡 衡 |
2013 |
70 |
23-46 |
微觀政治視角下的宗教空間的社會與文化建構-以中國大陸威甯石門檻基督教會為例
|
袁振傑、錢俊希、朱 竑 |
2013 |
70 |
47-67 |
原住民生態知識與流域治理-以泰雅族Mrqwang群之人河關係為例
|
官大偉 |
2013 |
70 |
69-105 |
金門島嶼型災害特性及規模設定方法之探討
|
林世強 |
2013 |
69 |
1-24 |
遊憩衝擊對小琉球潮間帶生物多樣性與族群空間分布的影響
|
羅柳墀 |
2013 |
69 |
25-46 |
空間介入性別-性別協商的配對競賽理論芻議
|
吳鄭重 |
2013 |
69 |
47-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