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生產行為與空間鄰近關係之辨識:以臺灣製造業為例
|
閻永祺、孔憲法、王鳳生 |
2015 |
77 |
1-30 |
胡志明市街道名中的國族地理重繪
|
康培德 |
2015 |
77 |
31-48 |
脆弱性研究的演變與當前發展
|
林冠慧、張長義 |
2015 |
77 |
49-82 |
非互惠優惠貿易協定與廠商跨界制度互動:年興紡織對美國AGOA法案的遊說
|
洪冬力 |
2015 |
77 |
83-105 |
如何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培養學童的地理能力
|
丁志堅、黃雅彙 |
2015 |
76 |
1-23 |
作為制度舒緩的三生農業:臺灣農地新自由化、調節過程與農業體制再結構
|
藍逸之、李承嘉 |
2015 |
76 |
25--68 |
空間推論與政治行為:最大熵方法於調查研究資料的應用,TEDS2012
|
林昌平、吳怡慧、徐永明 |
2015 |
76 |
69-95 |
原住民生態知識與當代災害管理:以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之泰雅族部落為例
|
官大偉 |
2015 |
76 |
97-132 |
利用1979-2009年間航空正射影像及數值地形模型探討草嶺山崩區域之地表變遷
|
吳若穎、陳柔妃、郭志禹、張國楨 |
2015 |
75 |
1-27 |
區域災害系統評估坡地災害風險程度:以臺東縣海端鄉為例
|
洪政耀、林雪美 |
2015 |
75 |
29-56 |
由土壤化育特徵探討珊瑚礁海階面之地表作用:以恆春西台地為例
|
黃文樹、蔡 衡、許正一 |
2015 |
75 |
57-80 |
衛星影像前處理對植生變遷偵測影響之探討
|
王素芬、余佳樺、劉雅婷 |
2015 |
75 |
81-99 |
書 評-評“The Revenge of Geography”
|
蔡文川 |
2015 |
75 |
101-104 |
人為活動對空氣品質的影響:以高雄都會區的假期效應為例
|
談珮華、孫蓁儀 |
2015 |
74 |
1-30 |
小型衛星城鎮兒童的通學獨立移動:以新北市泰山、義學國小為例
|
董娟鳴、徐歆怡 |
2015 |
74 |
31-61 |
臺北都會區水岸意義與功能的轉變
|
王志弘、黃若慈、李涵茹 |
2015 |
74 |
63-86 |
河川流域颱風災害損失與地區脆弱度:莫拉克颱風為例
|
洪鴻智、劉怡君、簡頌愔 |
2015 |
74 |
87-106 |
臺灣局部地區溫度分布的影響因子
|
談珮華、曾雅琪 |
2014 |
73 |
1-27 |
與未造訪過地點之地方連結發展探討
|
鄭佳昆、郭蕙瑜 |
2014 |
73 |
29-52 |
二戰末期臺北市的防空空地與空地帶及其戰後之變遷
|
洪致文 |
2014 |
73 |
53-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