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局部穩定條件率定之邊坡土壤厚度估測模式
|
姜壽浩、徐美玲 |
2006 |
44 |
23-38 |
從地形系統觀點探討泥火山地景的敏感性
|
宋國城、陳 力 |
2006 |
44 |
39-53 |
黃河水沙特徵及調水調沙下的入海水沙通量變化
|
王 棟、潘少明、吳吉春、朱慶平 |
2006 |
44 |
55-65 |
蘇北地區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人類遺址時空分佈問題探討
|
朱 誠、鄭朝貴、顧維瑋、韓明芳 |
2006 |
44 |
67-78 |
江蘇省連雲港市國內旅遊客源市場研究
|
吳小偉、黃巧華、趙 清 |
2006 |
44 |
79-90 |
臺灣棒球場域的消費景觀
|
吳世政、蘇淑娟 |
2006 |
43 |
1-22 |
流動的性慾地景:高雄愛河畔男「同志」性活動 (1960-2001) 的歷史地理研究
|
吳文煜 |
2006 |
43 |
23-38 |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中環境議題的時空分布特性
|
王景平、廖學誠 |
2006 |
43 |
39-60 |
人文地理學人口遷移研究的跨界與轉向:臺灣與英美研究的比較
|
宋郁玲 |
2006 |
43 |
61-79 |
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遺產:古蹟保存理論之批判性回顧
|
顏亮一 |
2005 |
42 |
1-24 |
蝸行20年:女性主義地理學在台灣的發展
|
張華蓀 |
2005 |
42 |
25--46 |
古地圖的空間認知探索:以1878年《全臺前後山輿圖》為例
|
賴進貴、黃清琦、葉高華 |
2005 |
42 |
47-68 |
具地震防災機能之都市空地類型化研究:以南投市為例
|
汪明生、李永龍、黃宗誠 |
2005 |
42 |
69-93 |
地圖概括化對環境變遷研究之影響:以臺灣地圖資料為例
|
賴進貴、葉高華 |
2005 |
41 |
1-23 |
「稀樹草原假說」就景觀美質、偏好與復癒反應的再次驗證
|
韓可宗 |
2005 |
41 |
25-44 |
醫學地理的熱門課題:「新興傳染病」的研究
|
李美慧 |
2005 |
41 |
45-64 |
運用公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於原住民族傳統領域之研究:泰雅族司馬庫斯個案
|
林俊強、張長義、蔡博文、李建堂、丁志堅、李玉亭 |
2005 |
41 |
65-82 |
羅東林區民眾參與社區林業計畫之評估與分析
|
鐘龍治、廖學誠、陳宛君、劉瓊蓮、陳美惠 |
2005 |
41 |
83-100 |
書評:全球臺灣與臺灣產業發展之未來
|
金家禾 |
2005 |
41 |
101-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