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場所或所在-論 “place” 的中譯及其啟發
|
曾旭正 |
2010 |
58 |
115-132 |
譯文-從經濟全球化和當地制度來看北京外國「門禁社區」的增長
|
吳縛龍、韋 伯著;王曉曉、馬強強譯 |
2010 |
58 |
133-147 |
編者序-亞洲婦女:性別、遷移及工作
|
孟 婕、姜蘭虹 |
2009 |
57 |
1-6 |
學術場域的新面孔-以性別與國內、外出生地探討新進美國地理學者的經驗
|
司柏莉 |
2009 |
57 |
7-32 |
家屋與家的地理學轉移-斯里蘭卡鄉村女性移民對家的創造
|
歐芝蜜 龍德兒 |
2009 |
57 |
33-54 |
新加坡的日本女性海外工作者與日本人力招募公司的活動之探討
|
由井義通 |
2009 |
57 |
55-70 |
志工活動做為融入途徑-以加拿大的臺灣中產階級婦女移民為例
|
姜蘭虹 |
2009 |
57 |
71-96 |
書 評
|
杜妲安 |
2009 |
57 |
97-102 |
陽明山國家公園磺嘴山步道品質與土壤沖蝕研究
|
李禹璇、李建堂 |
2009 |
56 |
1-16 |
誘因排擠與社區保育集體行動-臺灣東部兩個案例之比較研究
|
莊武龍、戴興盛 |
2009 |
56 |
17-38 |
臺灣地區酸沉降臨界負荷量及其對環境與經濟影響之估算
|
張仲德、林登秋、林能暉 |
2009 |
56 |
39-58 |
行動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國小鄉土地理教學之研究
|
蕭顯勝、洪琬諦、簡正杰 |
2009 |
56 |
59-81 |
書評:人類的良善
|
蔡文川 |
2009 |
56 |
83-87 |
多重的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繹與引申
|
王志弘 |
2009 |
55 |
1-24 |
棲居與空間-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
|
王應棠 |
2009 |
55 |
25-42 |
建構地方依附因果關係模式
|
曹勝雄、孫君儀 |
2009 |
55 |
43-63 |
一個溪流生態環境綜合性評估模式之權重估計-以石門水庫自然旅遊地為例
|
朱達仁、陳弘成、郭一羽、鄭安盛、方偉達、施君翰 |
2009 |
55 |
65-95 |
臺灣原住民的回流及連續遷徙-2000年戶口普查分析
|
劉千嘉、林季平 |
2008 |
54 |
1-25 |
趨同與趨異-世界城市的範型與世界城市的假說
|
簡博秀 |
2008 |
54 |
27-49 |
無尾港野生動物保護區經營管理效能評估-RAPPAM的引進與適用
|
盧道杰、王牧寧、闕河嘉 |
2008 |
54 |
5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