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界帶的政治生態學-居民對於關渡自然公園作為「資源」與「地方」的看法
|
洪立三、許嘉恩 |
2010 |
60 |
1-22 |
野柳地質公園社會遊憩承載量之研究
|
陳怡君、林俊全 |
2010 |
60 |
23-44 |
野柳地質公園遊客行為規範守則之研究
|
吳宜玲、林俊全 |
2010 |
60 |
45-65 |
解釋學生基測成績差異之個人因素與地區因素
|
李俊豪 |
2010 |
60 |
67-101 |
臺灣原住民建築遺產之再現-文化村之視覺與非視覺表現
|
邱麗蓉 |
2010 |
60 |
103-131 |
高雄市灌溉系統開發與區域發展之相關分析 (1683-1894)
|
洪啟文、吳連賞 |
2010 |
60 |
133-151 |
譯文-都市管治和西歐新國家空間的生產,1960-2000
|
尼爾?博任納著;張城國譯 |
2010 |
60 |
153-185 |
書評-評 “Cities of Tomorrow: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
吳綱立 |
2010 |
60 |
187-199 |
南湖大山凍融作用時空分布之研究
|
陳毅青、林俊全、任家弘、林建偉 |
2010 |
59 |
1-18 |
臺灣第四紀高山冰川後退模式
|
何立德、陳淑樺、齊士崢 |
2010 |
59 |
19-38 |
不同降雨入滲情境對蓮華池集水區水文模擬之影響
|
莊永忠、廖學誠、吳治達、詹進發、黃正良 |
2010 |
59 |
39-66 |
應用空載光達建立阿里山地區柳杉人工林之林分材積式
|
魏浚紘、吳守從、彭炳勳、陳朝圳 |
2010 |
59 |
67-80 |
風在城市街道紋理中的歷史刻痕-二戰時期台北簡易飛行場的選址與空間演變
|
洪致文 |
2010 |
59 |
81-104 |
新自由主義化、國家與住宅市場-臺灣國宅政策的演變
|
陳怡伶、黎德星 |
2010 |
59 |
105-131 |
書評
|
王冠棋 |
2010 |
59 |
133-136 |
區域經濟收斂與空間外溢效應-臺灣,1991-2001
|
紀玉臨、賴進貴 |
2010 |
58 |
1-23 |
臺灣產業地理集中水準及其影響要素之研究
|
詹立宇 |
2010 |
58 |
25-47 |
臺灣都市蔓延之影響因素分析
|
劉小蘭、許佩漩、蔡育新 |
2010 |
58 |
49-63 |
變遷的公共財理論與都市治理結構-從新古典到新制度經濟學之引介
|
陳建元 |
2010 |
58 |
65-88 |
地理鄰近性對創新活動影響模型之研究-以臺灣螺絲廠商為例
|
陳協勝、張儀民 |
2010 |
58 |
89-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