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化了的新國族召喚:大上海計畫與1927-1937年間上海的都市政治
|
郭奇正 |
2001 |
29 |
27-65 |
地理學與社會正義
|
楊秉煌 |
2001 |
29 |
67-92 |
以介入模式分析聖嬰、拉尼那現象對台灣降水之影響
|
賴栗葦 |
2001 |
29 |
93-106 |
區別分析於衛星影像土地利用分類之應用:以宜蘭沿海鄉鎮為例
|
黃誌川、徐美玲、朱子豪 |
2001 |
29 |
107-120 |
運用空間自相關分析於養殖土地利用變遷研究
|
蔡博文、張康聰、張長義、朱健銘 |
2001 |
29 |
121-129 |
地圖知識正式化之研究:以自動化繪圖的圖面配置為例
|
張春蘭 |
2000 |
28 |
1-15 |
智慧型地理資訊系統的發展:案例式推理的結合
|
蔡博文、許家成 |
2000 |
28 |
17-26 |
網格式數值高程模型擷取河系集流閾值之探討
|
詹仕堅、孫志鴻 |
2000 |
28 |
27-45 |
臺北市南機場社區貧民窟特性的形構
|
周素卿 |
2000 |
28 |
47-78 |
連鎖遷移、網絡與北京浙江村:兼論共相與殊相在知識論的對立
|
許秉翔 |
2000 |
28 |
79-89 |
鄉土襲產保育基本概念架構之建立
|
黃服賜 |
2000 |
28 |
91-110 |
區位決策與就業適應:以雪梨的臺灣移民為例
|
姜蘭虹、徐榮崇 |
2000 |
27 |
1-19 |
澎湖群島遊客之空間行為與環境識覺分析
|
倪進誠 |
2000 |
27 |
21-40 |
關渡沼澤地植群變遷之研究
|
王儀臻、李建堂、朱子豪 |
2000 |
27 |
41-54 |
花蓮溪河谷沖積扇之自然環境、土地利用及其土石災害之研究
|
陳紫娥 |
2000 |
27 |
55-69 |
地理學的歷史取向
|
施雅軒 |
2000 |
27 |
71-84 |
康熙臺北湖古地理環境之探討
|
謝英宗 |
2000 |
27 |
85-95 |
階地邊坡形態與地形作用之關係
|
徐美玲 |
1999 |
26 |
1-12 |
曾文水庫集水區山崩之規模與頻率分布關係之探討
|
林孟龍、林俊全 |
1999 |
26 |
13-23 |
銫-137技術應用於土壤沖蝕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
李建堂 |
1999 |
26 |
25-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