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對於蘭陽溪上游集水區懸移質生產特性的影響
|
林孟龍、林俊全 |
2003 |
33 |
39-53 |
礫岩區谷系發育作用之探討:以觸口山東翼為例
|
張伯宇 |
2003 |
33 |
55-76 |
彰化市與臺中市酸沉降之比較研究
|
張仲德、林登秋、薛美莉 |
2003 |
33 |
77-90 |
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部落休憩空間的形構過程
|
黃躍雯 |
2002 |
32 |
1-18 |
生態旅遊發展與社區參與: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例
|
宋郁玲、姜蘭虹 |
2002 |
32 |
19-40 |
以因子分析探討彰化市與水中成份之來源
|
張仲德、林登秋、薛美莉 |
2002 |
32 |
41-54 |
臺灣地區降雨與氣溫之最大熵譜分析
|
姜善鑫、賴栗葦 |
2002 |
32 |
55-74 |
臺灣山地地區的主要沖積扇階地與地形災害
|
齊士崢 |
2002 |
32 |
75-87 |
卑南溪河谷沖積扇之自然環境、土地利用與土石災害之研究
|
陳紫娥 |
2002 |
32 |
89-104 |
921地震對原住民土地權益與地方認同重構的衝擊
|
陳毅峰 |
2002 |
31 |
1-15 |
廠商聚集的區域鎖定效果:遞增報酬的模擬觀察
|
賴世剛、陳增隆 |
2002 |
31 |
17-34 |
地域競爭與空間政治:臺灣南部科學園區的個案分析
|
楊友仁、蘇一志 |
2002 |
31 |
35-81 |
流動地景與時空操演:臺北捷運系統與新都市經驗
|
王志弘 |
2002 |
31 |
83-115 |
國家與社會的互動:國家公園的建制與台灣原住民的自主意識
|
黃躍雯、張長義 |
2001 |
30 |
1-18 |
都市更新視域外的性別、遷移與貧民窟生活世界:以台北市忠勤社區女性遷入者的經驗為例
|
周素卿、劉美琴 |
2001 |
30 |
19-53 |
以類神經網路為核心的人工智慧空間資訊分析師
|
林祥偉、孫志鴻 |
2001 |
30 |
55-70 |
以土地利用距離變數推測宜蘭海岸防風林的變遷
|
徐美玲 |
2001 |
30 |
71-86 |
1994-2000年彰化市空氣品質特性之探討
|
張仲德、林登秋、薛美莉 |
2001 |
30 |
87-98 |
分權、參與及保護區經營管理:以宜蘭無尾港與高雄三民楠梓仙溪野生動物保護區為例
|
盧道杰 |
2001 |
30 |
99-120 |
移民就業類型與適應:以澳洲台灣移民為例
|
姜蘭虹、宋郁玲 |
2001 |
29 |
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