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之社會與文化地理學
|
吳幸玲、林潤華譯 |
2005 |
40 |
1-16 |
「臺北信義豪宅」及其生產集團:信義計畫區高級住宅社區之生產者分析
|
林潤華、周素卿 |
2005 |
40 |
17-43 |
南港軟體園區產業群聚與制度厚實
|
邊泰明、麻匡復 |
2005 |
40 |
45-67 |
全球經濟變遷、發展型國家與台灣城鄉規劃之重探:都市企業主義適用性的地理探查及其治理危機
|
李永展、藍逸之、莊翰華 |
2005 |
40 |
69-97 |
一九六○年代以來臺灣地區之氣溫變化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
賴栗葦、姜善鑫 |
2005 |
40 |
99-116 |
行動者網絡理論應用於鄉村發展之研究:以九份聚落1895-1945年發展為例
|
李承嘉 |
2005 |
39 |
1-30 |
原住民部落觀光的文化經濟與社會資本:以山美社區為例
|
梁炳琨、張長義 |
2005 |
39 |
31-51 |
面積尺度與空間分佈對流域面積高度積分及其地質意義的影響
|
陳彥傑、鄭光佑、宋國城 |
2005 |
39 |
53-69 |
DEM解析度暨流向演算法對於集流面積計算之影響
|
楊奕岑、徐美玲、賴進貴 |
2005 |
39 |
71-90 |
南投縣九九峰土石流發生區之地形特徵
|
徐美玲、呂岡侃 |
2004 |
38 |
1-16 |
黃河中游流域產沙量與降雨的關係
|
盧金發 |
2004 |
38 |
17-29 |
三江並流區泥石流危險區劃
|
唐川 |
2004 |
38 |
31-46 |
楠梓仙溪流域的河階地與地形演育
|
龔琪嵐、齊士崢 |
2004 |
38 |
47-62 |
從溫柔鄉到「新」溫泉鄉:新北投休憩空間再發展機制的探究
|
黃躍雯 |
2004 |
38 |
63-91 |
預測型模式在空間資料探勘之比較與整合研究‧:以集集大地震引致山崩之空間資料庫為例
|
鄒明城、孫志鴻 |
2004 |
38 |
93-109 |
翡翠水庫上游集水區水質趨勢分析
|
郭鎮維、李建堂 |
2004 |
38 |
111-128 |
台灣社區保育的發展:近年來國內三個個案的分析
|
盧道杰 |
2004 |
37 |
1-25 |
傳統制度與制度選擇:新竹縣尖石鄉兩個泰雅族部落共用資源自主治理案例分析
|
顏愛靜、官大偉 |
2004 |
37 |
27-49 |
觀光地景、部落與家:從新竹司馬庫斯部落的觀光發展探討文化與共享資源的管理
|
洪廣冀、林俊強 |
2004 |
37 |
51-97 |
國家發展大計下的原住民移住聚落:屏東縣三和村拼湊的地區內涵
|
陳丁祥、蘇淑娟 |
2004 |
37 |
99-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