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溝間沖蝕作用:(二) 雨濺作用和表層沖蝕作用在時間上的變異情形
|
李建堂、R. A. Sutherland |
1996 |
20 |
1-17 |
土壤沖蝕與生產力之相互關係
|
盧光輝、林木連、姜善鑫 |
1996 |
20 |
19-32 |
臺東利吉泥岩邊坡沖蝕特性初探:一個野外人工降雨模擬實驗
|
林俊全、任家弘 |
1996 |
20 |
33-47 |
美國加州海岸山脈之古氣候及其地形意義
|
徐美玲 |
1996 |
20 |
49-59 |
數值高度模型與地形計測研究:資料解析度問題
|
賴進貴 |
1996 |
20 |
61-73 |
美國都市房地產市場的變遷與居住空間結構變動之關係
|
周素卿 |
1996 |
20 |
75-91 |
二十世紀北美人文地理學發展回顧
|
林初昇 |
1996 |
20 |
93-110 |
預測潛在岩屑滑崩的網格式數值地形模式
|
徐美玲 |
1995 |
19 |
1-15 |
紋溝間沖蝕作用:(一) 坡度、降雨強度、雨濺作用和表層沖蝕作用的動態關係
|
李建堂 |
1995 |
19 |
17-32 |
花蓮銅門村土石流初始機制之地質特性
|
陳宏宇 |
1995 |
19 |
33-49 |
河川地形演育與潛在地形災害
|
齊士崢 |
1995 |
19 |
51-69 |
花東海岸海崖後退機制:成崖物質與風暴激浪特性的初步探討
|
許民陽、沈淑敏 |
1995 |
19 |
71-90 |
數值土地利用資料準確性之研究
|
賴進貴 |
1995 |
19 |
91-103 |
坡地土壤孔隙水壓動態空間分佈預測模式
|
徐美玲 |
1995 |
18 |
1-21 |
臺灣西部地區都市熱島效應之研究
|
姜善鑫、盧光輝、武克茂 |
1995 |
18 |
23-34 |
立霧溪流域蓮花池地區的河川襲奪
|
齊士崢 |
1995 |
18 |
35-44 |
泥岩邊坡發育模式之研究
|
林俊全 |
1995 |
18 |
45-58 |
臺灣紡織工業的發展歷程與特性
|
黃麗珠 |
1995 |
18 |
59-89 |
桃園海岸區域土地利用對於遊憩資源發展影響之研究
|
張長義、倪進誠 |
1995 |
18 |
91-106 |
臺北都會之空間障礙的時間向度
|
王秋原、趙建雄 |
1995 |
18 |
107-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