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豪 教授
辦公室 : 地理系館503室
Email :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電話 : 886-2-33665830, 886-2-23637382
網站 : 遙測及空間知識實驗室
[演講公告]冷戰下的失落:尋找緬北密支那楊校長 2023-06-16, 02:00PM - 04:30PM |
[演講公告]陽明交大科法所「跨域生涯規劃講座」 2023-05-26, 12:10PM - 02:00PM |
[演講公告]中研院臺史所寄生蟲學發展史講座 2023-05-26, 10:30AM - 12:30PM |
[演講公告]印度族群在臺灣的生活及其文化調適 2023-05-24, 10:30AM - 12:00PM |
[演講公告]你就是人生的CEO:系統思考掌握全局 2023-05-18, 06:30PM - 09:30PM |
[學術研討]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112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2023-05-17, 09:00AM - 05:00PM |
[學術研討]公共化AI區域研究及地理學門推廣工作坊 2023-05-16, 01:00PM - 05:00PM |
[學術研討]第27屆臺灣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3-05-13, 08:00AM - 05:00PM |
[演講公告]2023地理系訪問學者演講-Geographic Category Analysis using User Generated Content and Language Tools 2023-05-12, 02:20PM - 03:20PM |
[演講公告]冷戰金門:世界史與地域史的交織 2023-05-12, 02:00PM - 04:30PM |
[學術研討]「到風險之路:臺灣交通發展、安全與永續的困境」跨領域論壇 2023-05-10, 09:00AM - 12:30PM |
朱子豪 教授
辦公室 : 地理系館503室
Email :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電話 : 886-2-33665830, 886-2-23637382
網站 : 遙測及空間知識實驗室
朱子豪 教授
辦公室 : 地理系館503室
Email :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電話 : 886-2-33665830, 886-2-23637382
網站 : 遙測及空間知識實驗室
我參與的學術性的活動有TGIS學會學報刊物總編輯、TGIS學會2006年研討會承辦、TGIS學會監事、及前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國土資訊系統短中長期規劃總顧問、並為中國CAGIS協會的海外理事;擔任的學術性主管職務有台大理學院空間資訊研究中心主任、全球變遷研究中心資訊組組長、地理系觀光遊憩研究中心主任、及前地理系系主任等職務。
研究專長 : 遙測影像處理與誤差分析、空間知識管理於環境管理及地方發展之應用、空間知識管理於觀光遊憩之應用
學歷
年份 |
學位 |
1987 |
美國堪州大學地理學系博士 |
1985 |
美國堪州大學地理學系碩士 |
1978 |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系學士 |
經歷
起迄年份 |
服務機構 |
部門 |
職稱 |
1995-Present |
國立台灣大學 |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教授 |
我的研究興趣是以空間資訊為主、以觀光遊憩、環境經營管理、地方發展規劃為輔。在空間研究上又以空間認知、空間資料誤差、空間資訊整合、遙測自動判釋為近期的研究重點。在GIS方面,近年致力於空間知識生產與管理、及空間誤差分析的研究,並在應用研究上協助NGIS推動全國與各地方政府的資料倉儲與流通平台,資料的整合、資料品質管制及GIS與知識管理系統的整合。在空間資料與文件整合及自然語言介面方面亦有所研究。目前的研究成果,已有三份論文已完成,正在轉文發表中。應用研究上則已完成十項以上的計畫,並建立了GIS的倉儲平台系統與資料品質檢核系統。在遙測方面,近年致力於地物導向判釋與影像區隔,特殊地位自動判釋、地物變遷與遙測土地利用調查,遙測環境監測技術發展,及遙測偵測的空間分析與遙測誤差分析等技術。已有四份論文有關地物導向影像區隔已完成,正在撰寫論文。而已完成八項以上的應用研究計畫,建置了自動與辦自動的特殊地物、地物變遷與空間分析與判釋無差分析的應用系統。
此外,在空間資訊與知識應用方面,選擇了以觀光遊憩為主要的應用研究對象,是以觀光遊憩行為研究為核心,進行觀光資訊(尤其是導覽資訊與虛擬實境)的資訊提供時機、空間、主題、與形式最佳化的研究。已完成了兩份論文,並完成觀光虛擬實境的原型系統一套、與導覽資訊整被系統一套,並正準備在野柳進行現遞電子導覽系統的建置。
2011 ~ 2015 教授課程:
空間資訊研究方法 Spatial Information Research Methods
空間資訊在觀光的應用Applying Spatial Information in Tourism Recreation
空間資訊專論 Special Topics in Spatial Information
遙測國土監測 Remotely Sensed Land Monitoring
Refereed Articles (2001年迄今):
徐逸祥、朱子豪*,2013。光學式衛星影像雲層處理之研究,航測及遙測學刊,17(2),115-134。
Chu, T. H.; Lin, M. L.; Chang, C. H., 2012. mGUIDING (Mobile Guiding) — Using a Mobile GIS APP For Guiding,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12(3), 269-283. (SSCI)
Shiu, Y. S.; Lin, M. L.; Huang, C. H.; Chu, T. H., 2012. Mapping paddy rice agriculture in a highly fragmented area using a GIS object-based post classification (GOBPC) process, Journal of Applied Remote Sensing, 6: 063526. (SCI/EI)
Chu, T. H.; Lin, M. L.; Chang, C. H.; Chen, C. W., 2012. Using mobil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iques to develop a location-based tour guiding system based on user evalu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Physical Sciences, 7(1), 121-131. (SCI)
Chu, T. H.; Lin, M. L.; Chang, C. H.; Chen, C.W., 2011. Developing a tour guiding information system for tourism service using mobile GIS and GPS techniques,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ervice Sciences, 3(6), 49-58. (EI)
陳致元、朱子豪*、林孟龍,2011。 應用地理視覺化探索分析於交通流量的空間知識探索,地理學報,62,1-18。 (*通訊作者) (TSSCI)
王瑞源、徐逸祥、陳依婕、樊先達、黃昭雄、朱子豪,2011。 整合空間及遙測分析於非法廢棄物棄置場之判釋,航測及遙測學刊,16(1),45-61。
Shiu, Y. S.; Lin, M. L.; Chang, K. T.; Chu, T. H., 2010. Mapping paddy rice agriculture using multi-temporal FORMOSAT-2 images,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ubmitted: 20100331) ( EI)
Lin, M. L.; Wang; Q., Sun, F.; Chu, T. H.; Shiu, Y. S., 2010. Quick Spatial Assessment of Drought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MODIS Imagery Using Amplitude Analysis,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67, 410-414. ( EI, ISSN: 2070-3740)
王瑞源、王義仲、陳家堂、朱子豪 ,2009。 運用RPC光束平差法於高解析度衛星影像之無地面控制點幾何精度改正,中華林學季刊,42(3),363-379。
黃昭雄、徐逸祥、朱子豪 ,2007。 應用地理資訊系統於海岸地形變化分析,台灣地理資訊學刊,5,41-60。
魏稽生、朱子豪、嚴治民 ,2007。 一個潛在未知的地下問題:臺灣煤礦地下開採之地盤下陷研究,工程環境會刊,19,65-80。
徐逸祥、朱子豪、劉英毓 ,2006。 衛星影像的雲霧偵測及干擾去除,國土資源遙感期刊,3,23-28。
王純瑩、朱子豪、劉英毓 ,2005。 利用時空內插及數據正規化輔助方法監測地震前熱異常,國土資源遙感期刊,4,11-15。
張家豪、朱子豪、劉英毓 ,2005。 應用高解像力遙測影像於台北市建物屋頂加蓋物之監測,台灣地理資訊學刊,3,15-26。
魏稽生、朱子豪、嚴治民、張智傑 ,2005。 煤礦遺跡之潛在災害,地質,24(2), 69- 79。
陳致元、朱子豪 ,2004。 以空間群聚分析探討單一物流中心車輛途程問題,地理學報,37,123-137。 (TSSCI)
黃誌川、徐美玲、嚴漢偉、姜善鑫、朱子豪 ,2003。 集水區降雨逕流時空分佈之模擬-整合GIS與DEMs之分佈型模式,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4(3), 237-249。
朱子豪、齊士崢、楊乃夷、許秋玲 ,2002。 應用地理資訊系統輔助山坡地潛在崩山災害評估模式之建立,中國科技發展經典文庫。
朱子豪、齊士崢、楊乃夷、許秋玲 ,2001。 應用地理資訊系統輔助山坡地潛在崩山災害評估模式之建立,國土資源遙感期刊,No.4。
黃誌川、徐美玲、朱子豪 ,2001。 區別分析於衛星影像土地利用分類之應用:以宜蘭沿海鄉鎮為例,地理學報,29,107-120。(TSSCI)
Books & Book Chapters:
朱子豪、陳墀吉、林祥偉、劉英毓,2008,觀光學概論,三民書股份有限公司。
姜善鑫、朱子豪、周素卿、蘇淑娟、李建堂、王駿智、林美卉、黃瑞宇、廖偉國、鄭旭宏、譚柏雄,2007,地理(二),三民書股份有限公司。
姜善鑫、朱子豪、周素卿、蘇淑娟、李建堂、王駿智、林美卉、黃瑞宇、廖偉國、鄭旭宏、譚柏雄,2006,地理(一),三民書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地理資訊系統與空間資訊技術之整合與地震前兆偵測,2006/08/01-2007/07/31,國科會。
應用高時間與空間解像力遙測影像於水稻田耕作調查2/3,2006/01/01~2006/12/31,農糧署。
應用高時間與空間解像力遙測影像於水稻田耕作調查1/3,2005/01/01~2005/12/31,農糧署。
2012 國立臺灣大學甲類期刊論文獎
年度 | 計畫名稱 | 擔任工作 |
---|---|---|
111 | 整合式跨尺度泥岩惡地地形變遷之研究(I) | 計畫主持人 |
110 | 極端氣候下跨尺度典型泥岩沖蝕模式之研究(III) | 計畫主持人 |
109 | 極端氣候下跨尺度典型泥岩沖蝕模式之研究(II) | 計畫主持人 |
108 | 跨尺度典型泥岩沖蝕模式之研究(I) | 計畫主持人 |
108 | 地景保育與永續發展國際會議 | 計畫主持人 |
107 | 氣候變遷情境下泥岩邊坡沖蝕特性研究(III) | 計畫主持人 |
106 | 國際地理學會 地形與社會 委員會推動計畫 (3/3) | 計畫主持人 |
106 | 氣候變遷情境下泥岩邊坡沖蝕特性研究(II) | 計畫主持人 |
106 | 新興科技媒體中心設立與維運計畫(旗艦計畫-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 共同主持人 |
105 | 氣候變遷情境下泥岩邊坡沖蝕特性研究(I) | 計畫主持人 |
105 | 2016年未來地球海岸計畫國際科學委員會第一屆會議 | 計畫主持人 |
105 | 國際地理學會 地形與社會 委員會推動計畫 (2/3) | 計畫主持人 |
104 | 不同氣候區的河川作用之比較研究 | 計畫主持人 |
104 | 東南亞的永續發展的挑戰研習班 (1/1) | 計畫主持人 |
104 | 國際地理學會 地形與社會 委員會推動計畫 (1/3) | 計畫主持人 |
104 | 泥岩地區的邊坡沖蝕模式(III) | 計畫主持人 |
103 | 泥岩地區的邊坡沖蝕模式(II) | 計畫主持人 |
103 | 國際地理學會地形學與社會委員會成立大會 | 計畫主持人 |
103 | 永續學門研究發展及推動計畫 | 共同主持人 |
102 | 湖泊沈積地形 | 計畫主持人 |
102 | 泥岩地區的邊坡沖蝕模式 | 計畫主持人 |
101 | 泥岩地區邊坡沖蝕之研究(III) | 計畫主持人 |
101 | 山坡地邊坡沖蝕研究 | 計畫主持人 |
101 | 公共參與式流域綜合治理之研究--公共參與式流域綜合治理決策支援系統之研究(III) | 共同主持人 |
100 | 泥岩地區邊坡沖蝕之研究(II) | 計畫主持人 |
100 | 公共參與式流域綜合治理之研究--公共參與式流域綜合治理決策支援系統之研究(II) | 共同主持人 |
099 | 泥岩地區邊坡沖蝕之研究 | 計畫主持人 |
099 | 公共參與式流域綜合治理之研究--公共參與式流域綜合治理決策支援系統之研究(I) | 共同主持人 |
098 | 石門水庫集水區原住民地區資源利用與永續發展之研究--石門水庫集水區原住民保留地土沙災害之研究(II) | 計畫主持人 |
098 | 98年區域研究及地理學門歐洲考察計畫 | 計畫主持人 |
098 | 台灣高山地區地形演育之研究(III) | 計畫主持人 |
098 | 區域研究及地理學門規劃研究推動計畫 | 計畫主持人 |
098 | 台灣高山地區地形演育之研究(III) | 計畫主持人 |
098 | 東亞地區地表作用與環境變遷國際研討會 | 計畫主持人 |
097 | 國際地理學會土地退化委員會國際研討會1 | 計畫主持人 |
097 | 台灣高山地區地形演育之研究(II) | 計畫主持人 |
097 | 台灣高山地區地形演育之研究(II) | 計畫主持人 |
097 | 石門水庫集水區原住民地區資源利用與永續發展之研究--石門水庫集水區原住民保留地土沙災害之研究(I) | 計畫主持人 |
096 | 台灣高山地區地形演育之研究 | 計畫主持人 |
096 | 台灣高山地區地形演育之研究 | 計畫主持人 |
096 | 台灣原住民族資源利用與永續發展之研究--子計畫一:原住民地區之土地利用潛力─邊坡穩定與淤砂生產的觀點(III) | 計畫主持人 |
095 | 中橫公路崩山災害研究(III) | 計畫主持人 |
095 | 台灣高山地區地形發育研究 | 計畫主持人 |
094 | 中橫公路崩山災害研究(II) | 計畫主持人 |
093 | 中橫公路崩山災害研究 | 計畫主持人 |
092 | 臺灣中部山崩及土石流地區的地質環境特性--崩山災害模式之研究(I) | 計畫主持人 |
091 | 永續台灣的願景與策略研究--地方社會的永續發展之路(Ⅱ):永續台灣2011研究 | 共同主持人 |
091 | 地震造成新山崩地質環境特性之研究--南投地區塊體崩移之研究(III) | 計畫主持人 |
090 | 地震造成新山崩地質環境特性之研究--(子計畫一)南投地區塊體崩移之研究(II) | 計畫主持人 |
090 | 永續台灣的願景與策略研究--子計畫二:地方社會的永續發展之路-永續台灣2011研究(IV) | 共同主持人 |
089 | 哈盆區集水區風化與土壤沖蝕觀測研究(I) | 計畫主持人 |
089 | 斜坡地形演化與地形定年--(總計畫及子計畫一)台灣北部地區階地短時幅演育模式之研究(III) | 計畫主持人 |
089 | 全球變遷:福山森林生態系之長期研究--哈盆溪集水區土壤沖蝕觀測之研究(III) | 計畫主持人 |
089 | 臺灣北部海岸地區土地利用變遷及環境衝擊之研究--子計畫一:台灣北部海岸地區遊憩土地利用對台灣海岸地景衝擊之研究 (II) | 共同主持人 |
089 | 台灣北部海岸地區土地利用變遷及環境衝擊之研究--子計畫一:遊憩土地利用對台灣海岸地景衝擊之研究(II) | 共同主持人 |
089 | 南投地區塊體崩移之研究 | 共同主持人 |
088 | 台灣北部海岸地區防風林變遷及其環境衝擊之研究--子計畫四:台灣北部海岸地區防風林變遷及其環境衝擊之研究 | 共同主持人 |
088 | 桃園台地的新期構造作用 | 共同主持人 |
088 | 全球變遷:福山森林生態系之長期研究--哈盆溪集水區河川輸沙觀測之研究 | 計畫主持人 |
088 | 斜坡地形演化與地形定年研究--(總計畫及子計畫三)台灣北部地區階地短時幅演育模式之研究 | 計畫主持人 |
087 | 全球變遷:福山森林生態系之長期研究--台灣長期生態研究 | 計畫主持人 |
087 | 斜坡地形演化與地形定年--(子計畫三)台灣北部地區階地短時幅演育模式之研究 | 計畫主持人 |
086 | 全球變遷:福山森林生態系長期生態研究--哈盆溪集水區土壤沖蝕觀測之研究(II) | 計畫主持人 |
085 | 全球變遷: 福山森林生態系之長期研究--全球變遷:福山森林生態系研究--- 哈盆溪集水區土壤沖蝕觀測之研究 | 計畫主持人 |
084 | 泥岩邊坡發育模式之研究(Ⅱ) | 計畫主持人 |
084 | 國際地質對比計劃─三六七號 | 計畫主持人 |
083 | 第十五屆國際碳14定年會議 | 計畫主持人 |
083 | 泥岩邊坡發育模式之研究 | 計畫主持人 |
082 | 台灣第四紀地形區的邊坡沖蝕觀測 | 計畫主持人 |
082 | 實驗地形學與地景生態變遷研究會 | 計畫主持人 |
082 | 第三屆國際地形學會議 | 計畫主持人 |
081 | 台灣第四紀地形區的邊坡沖蝕觀測 | 計畫主持人 |
2016 國立臺灣大學學術研究績效獎勵計畫管理費獎勵
2015 國立臺灣大學學術研究績效獎勵計畫管理費獎勵
2014 國立臺灣大學學術研究績效獎勵計畫管理費獎勵
2014 國立臺灣大學校教學優良獎 (103學年度)
2013 國立臺灣大學學術研究績效獎勵計畫管理費獎勵
2012 國立臺灣大學學術研究績效獎勵計畫管理費獎勵
2011 國立臺灣大學學術研究績效獎勵計畫管理費獎勵
2010 國立臺灣大學學術研究績效獎勵計畫管理費獎勵
2008 國立臺灣大學校教學優良教師
2007 國立臺灣大學優良期刊論文獎
2004 國立臺灣大學研究貢獻獎
作者 | 出版年月 | 著作名稱 | 收錄出處 |
---|---|---|---|
林俊全 | 2022-07 | 地形學 | 台大出版中心 |
C.-J. Yang, J. M. Turowski, N. Hovius, J.-C. Lin and K.-J. Chang | 2021-08 | Badland landscape response to individual geomorphic events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Ci-JianYang, Chia-Hung Jen, Yeuan-Chang Cheng, and Jiun-Chuan Lin | 2020-11 | Quantification of mudcracks-driven erosion using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in laboratory runoff experiment | Geomorphology |
Ci-Jian Yang, Li-Wei Yeh, Yeuan-Chang Cheng, Chia-Hung Jen and Jiun-Chuan Lin | 2019-12 | Badland Erosion and Its Morphometric Features in the Tropical Monsoon Area | Remote Sens. |
Yeuan-Chang Cheng, Ci-Jian Yang and Jiun-Chuan Lin | 2019-10 | Application for Terrestrial LiDAR on Mudstone Erosion Caused by Typhoons | Remote Sens. |
Lin, J.C. and Su, S.J. | 2019- | Geoparks of Taiwan—their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 Springer |
林俊全 | 2017-01 | 氣候變遷下的國家發展藍圖 | 台灣大學全球變遷中心 |
Huang, J.-C. and Milliman, J.D. and Lee, T.-Y. and Chen, Y.-C. and Lee, J.-F. and Liu, C.-C. and Lin, J.-C. and Kao, S.-J | 2017- | Terrain attributes of earthquake- and rainstorm-induced landslides in orogenic mountain Belt, Taiwan. |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
楊啟見、林俊全、鄭遠昌 | 2016- | 泥岩邊坡紋溝發育過程與機制 | 地理學報 |
Jiun-Chuan Lin | 2016- | Geomorphological Responses in a Dynamic Environment: How landform interact with human activities in Taiwan | Geomorphology and Society |
楊啟見、林俊全、鄭遠昌(2015) | 2015-07 | 應用地面光達於風化泥岩層沖蝕觀察之研究 | 中華水土保持學報 |
林俊全 | 2015-06 | 國土監測系統建置之雛議 | 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 |
Shinya Ochiai , Jiun-Chuan Lin, Jian-Wei Lin, Chia-Hung Jen, Wen-Hu Chen, Kenji Kashiwaya | 2015- | Sedimentation Processes Following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way Tunnels in Sun Moon Lake, Taiwan |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East Asia—Records From Lake-catchment Systems |
徐旭誠,林俊全 | 2013-01 | 跨界利益:口號或真實──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 | 工程環境會刊 |
JIUN CHUAN LIN* | 2012-08 | The impact and adaption of Typhoon hazard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Typhoon Morakot 2009 | Tansactions, Japanese Geomorphological Union |
Wenske, D., Jen, C. H.,, BÖSE, M., Lin, J.C. | 2012-06 | Assessment of sediment delivery from successive erosion on stream-coupled hillslopes via a time series of topographic surveys in the central high mountain range of Taiwan.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
Ochiai, S., J.C. Lin, K. Kahsiwaya and Jen, C.H. | 2012-04 | Influence of construction of dams and waterway tunnels on sedimentation rate and bottom topography in Sun-Moon Lake, Taiwan | Japanese Geomorphological Union |
Jr-Chuan Huang*, Chun-Chiang Lin, Shih-Chien Chan, Tsung-Yu Lee, Shih-Chieh Hsu, Cheing-Tung Lee, Jiun-Chuan Lin | 2011-10 | Stream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urbanization gradient in Danshui River, Taiwan: perspectives from observation and simulation, Environ Monit Assess | Environ Monit Assess |
Joe-Air Jiang*, Tzu-Shiang Lin , Cheng-Long Chuang , Chia-Pang Chen , Chin-Hong Sun, Jehn-Yih Juang, Jiun-Chuan Lin and Wei-Wen Liang | 2011-05 | A QoS-Guaranteed Coverage Precedence Routing Algorithm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 Sensors |
陳怡君*、林俊全 | 2010-12 | 野柳地質公園社會遊憩承載量之研究 | 地理學報 |
吳宜玲*、林俊全 | 2010-12 | 野柳地質公園遊客行為規範守則之研究 | 地理學報 |
陳毅青*,林俊全,任家弘,林建偉 | 2010-08 | 南湖大山凍融作用時空分佈之研究 | 地理學報 |
林俊全* ,鄭宏祺,李建堂,李玲玲,方引平 | 2010-08 | 澎湖南方四島的地形、地質景觀資源之研究 | 國家公園學報 |
林俊全;陳毅青;林建偉;任家弘;阿信‧舒特;瑪格利特‧博斯 | 2008-06 | 礫石河道的沖蝕試驗之研究-以火炎山礫石沖積物為例 | 環境與世界 |
林俊全,鄭遠昌,任家弘 | 2007-09 | 苗栗三義火炎山地區的沖蝕特性之研究 | 中華水土保持學報 |
王翠華,林俊全 | 2007-07 | 基隆河中上游流域建成地形態變遷之分析 | 地理學報 |
林俊全 | 2006-04 | Fluvial transportation and sedimentation of the Fu-shan small experimental catchments |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
林俊全 | 2006-04 | Slope movements in a dynamic environment—A case study of Tachia River, Central Taiwan |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
林俊全 | 2005-09 | Neotectonics and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in Hengchun Peninsula, southern Taiwan | C. R. Geoscience |
任家弘,林俊全*,趙文愷,徐美玲 | 2004-09 | 高屏溪流域環境水資源分布與水質、水污染變遷之研究 | 地理學報 |
Dadson, S.J., Hovius, H., Chen, H., Dade, W.B., Lin, J.C.*, Hsu, M.L., Lin, C.W., Horng, M.J., Chen | 2004-08 | Earthquake-triggered increase in sediment delivery from an active mountain belt | Geology |
賴春婷,林俊全*,任家弘 | 2004-03 | 河口短時距地形變動之研究:以淡水河口挖子尾為例 | 地理學報 |
Dadson, S. J., Hovius, N., Chen, H., W., Dade, B.,Lin, J.C.* | 2003-11 | Links between erosion, runoff variability, and seismicity in the Taiwan orogen | Nature |